如果儒門要求他禪位讓賢,他是承諾還是不承諾?
“簡樸,以吏為師。”
劉辯有些撓頭,這內裡太龐大了,不是他一時半會的能搞清楚的。不過他明白了賈詡的意義。賈詡不附和從洛陽征召太門生到關中任職,這些人的理念分歧,到關中弊大於利。
聽了劉辯的疑問,賈詡笑了:“陛下曲解了,董仲舒之儒,乃是公羊春秋學,而荀子所傳倒是穀梁春秋之學,他們並不是一家?”
劉辯有些不悅:“文和,你年長楊修甚多。政務又是以你為先,你不睬政也就罷了,何故反說楊修不明為相之道?那依你之見,為相之道如何?”
劉辯很驚奇,他很少看到賈詡有這麼狠惡的反對儒門的。究竟上,賈詡很少如此狠惡的反對任何一件事,他能夠提建議,但是很少對峙。
劉辯沉吟不語。他曉得賈詡說得有事理,這年初可冇有甚麼專門培養乾部的黌舍,如何理政,一方麵看大家的家屬傳承,一方麵要看他在各個官署裡邊學邊乾。三公府的掾吏就是將來縣令長、郡太守的備用人選,如果甚麼事都由三公親曆親為,掾吏得不到熬煉,將來是冇法管理一方的。
劉辯必須慎重再慎重。
昆明池旁,一座清幽的小院裡,卞氏迎來了一個客人:弟弟卞秉。
卞秉方纔下車,正籌辦上前和姊姊敘話舊,卻見大門緊閉,頓時難堪非常。他轉頭看了一眼從另一輛車高低來的程昱:“這個……”
賈詡不置可否:“陛下,搶先儒門大賢荀子到秦,但是盛讚秦國的政治的,說秦是‘威強乎湯武,泛博乎舜禹’,他的兩個弟子前後入秦,為秦同一天下立下了大功,厥後,張蒼、賈誼、申公等人傳荀子之學,開儒門入政之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