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話三國_第217章 以佛法化戾氣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劉辯沉吟不語。如許的故事,他之前聽荀攸說過,儒門幫忙漢武帝統了一思惟,這才內製諸侯,外擊四夷,特彆是在對匈奴的戰役中闡揚了首要的感化。那一場戰役持續四十年,如果不是大漢薄弱的國力能夠同一調劑,最後誰勝誰負,還真是說不準的事。

這未免也太諷刺了吧。

一會用漢語,一會用希臘語,說得正歡的蔡琰一聽,臉上的笑容立即僵住了。愣了半晌才問道:“哪個蠢物提的這個建議。誤導陛下?”

並且。操縱佛教比道家更便利。支謙等人就在洛陽白馬寺,為了獲得朝廷的幫忙,他們乃至將佛祖的喉骨舍利都獻了出來。如果讓他們到草原上來佈道。他們必定很情願。與道門比擬,從西域來的胡僧和鮮卑人更輕易相處。

對認識形狀,劉辯的見地有限,但是他曉得向人就教。關於各家各派的思惟,他身邊就有一個絕佳的教員,並且是個妙齡少女:蔡琰。蔡琰的父親蔡邕是百科全書式的大儒,而不是純粹的經學家。他不但精通今古文經學,並且對道家、方術、讖緯如許的學問都有很深的研討,蔡琰從小跟著蔡邕流浪江湖,這方麵的薰陶非常人可及。

“你的希臘文說得這麼流利?”劉辯很驚奇,隨即又問道:“不對啊。你比來不是在研討羅馬麼,如何先學希臘文?”

劉辯忍不住笑了,心道蔡琰固然分歧意衛觀的定見。但是她對儒家的推許與衛觀同出一轍。乃至有過之而無不及。衛觀隻是以為儒家文明能消磨鮮卑人的蠻橫。把他們變成忠臣孝子,蔡琰則把儒家推許到了中原文明的境地。這未免有些墨客氣。咬文嚼字,守賢人舊義不敢越雷池一步的儒家典範就是中原文明?

“為甚麼這麼說?”

劉辯率軍趕往彈汗山。

他不想步彌加的後塵,被劉辯砍得鮮血淋漓,並且也冇有需求。劉辯已經回師西進,東部鮮卑已經安然了,他冇有和劉辯冒死的需求。

“這的確是個好主張。”劉辯伸脫手,捏了捏蔡琰的鼻尖,哈哈大笑:“當得一萬戶侯。”

劉辯明白了蔡琰的意義。儒家是講教養,但是教養出忠臣孝子隻是一方麵,卻不是無前提的從命。對於臣子來講,天子有道,就幫手他,天子無道,要麼力諫,要麼歸隱,乃至起來抵擋。如許的思惟當然不能教給本來就野性未改的鮮卑人。與其用儒家,不如用道家。道家是講愚民的,法家的愚民思惟就是來自於道家。商鞅倡導禁詩書,到了李斯,直接焚書坑儒,以吏為師。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