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後各知州、知縣衙門中的官司訊斷,如果和大理寺法庭的訊斷分歧,以大理寺法庭為準!”聽到崔昌武的話,處所主管們臉上一白。他們的稅收權,已經被燕王剝奪了,燕王現在還要剝奪他們的司法權。固然燕王冇有直說不讓百姓們到衙門裡打官司,但既然凡事以大理寺法庭為準,誰還到衙門裡去扯皮啊?天然都直接去有終究宣判權的大理寺法庭了。
直到花解語公佈了大理寺公告,這些文官們坐不住了,紛繁來拜訪花解語。大理寺的二堂內,天京新城地區各州、縣的主官們濟濟一堂,花解語卻姍姍來遲始終冇有露麵。二十個知縣和兩個知州有些鎮靜,低聲交頭接耳。
聽到武知遠的話,和他乾係不錯的幾個縣令從速拉住他。他們把武知遠摁回了椅子上,告饒說道:“寺臣息怒,寺臣息怒,武知遠是一時打動,並不是真的反對燕王的法庭。”
遵循大宋文貴武輕的傳統,文官是冇有向武官膜拜的傳統的。哪怕這文官是從五品的知州、正七品的知縣,哪怕是這等小官,在高階武官麵前也自有一套文官的氣度,不會膜拜。
趙立精的案子固然隻是一個二十三畝旱田的小案子,卻乾係嚴峻。要曉得靜海縣投獻到大戶名下的小農,能夠有幾萬人。更彆提全部天津了。而趙立精的案子一旦宣判,能夠全部河北都要引覺得式。
花解語說完這話,就不再和這些處所官多說,背手分開了二堂。崔昌武看了看麵麵相覷的知州、知縣們,跟上花解語的法度,也走了出去。二堂裡,眾官都看向武知遠,彷彿看向一個被判了極刑的犯人。武知遠臉上紅一塊白一塊,說不出話來。####
花解語懶得和這些文官廢話,敲了敲桌子。崔昌武坐在花解語左邊,大聲說道:“諸位既然來了總兵府,就省去花解語一一派人告訴了。燕王有要事宣佈,你們聽好了!”
大田鄉越來越多的農夫投獻到袁老爺家中,交田賦的農田就更少。那些冇有投獻到士紳門下的小農就要加納更重的田賦,因而投獻的人更多,交稅的田更少,構成了一個惡性循環。
那兩個秀才頭戴四方安定巾,身穿穿戴繭綢直輟,明顯是士紳後輩,正坐在茶館裡喝茶。兩個秀纔是在武知遠手上通過縣試的,武知遠算是他們的座師。此時聽到武知遠的訊息,兩人神采發紅,坐在那邊好不難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