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規_第4章 三字經(3)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解讀】

作大學[1],乃曾子,自修[2]齊,至平治[3]。

[1]膻(shān):羊身上收回的氣味。[2]朽:物質腐臭後收回的氣味。[3]臭:通“嗅”,指氣味。[4]嗅:用鼻子聞。

凡訓[1]蒙[2],須講[3]究[4],詳訓詁[5],明句讀[6]。

[1]中庸:書名,儒家首要典範。[2]孔伋(jí):孔子的孫子,字子思。[3]偏:偏差。[4]庸:平常。[5]易:竄改。

【註釋】

這裡講的紅、黃、青是美術顏料的三原色,也是消減型的三原色。原色是指不能透過其他色彩的異化調配而得出的“基本質”。以分歧比例將原色異化,能夠產生出其他的新色彩。那麼光的三原色是指紅、綠、藍,這是疊加型的三原色。

《大學》中誇大品德涵養,指出起首要涵養小我的品性德行,管好本身的家庭,才能夠管理好國度,終究達到平天下。正所謂“一屋不掃何故掃天下”。

[1]人所同:十義是人倫中的十條原則,該當遵循履行。[2]背:背叛、忽視。

【註釋】

【註釋】

【譯文】

【解讀】

上麵提到的父慈、子孝、夫和、妻順、兄愛、弟恭、朋信、友義、君敬、臣忠,這十義是大家都應遵循的品德標準,不能違背。

【註釋】

[1]大學:“四書”之一,孔子門生曾參著,共十章。[2]修:修身、齊家。[3]平治:指治國、平天下。

為學者,必有初,小學[1]終,至四書[2]。

如果你想遍及地學習,知識的陸地實在浩大龐大,不是件輕易的事,但如能做到大抵體味、大抵研討,還是能曉得很多根基事理的。

作中庸[1],乃孔伋[2],中不偏[3],庸[4]不易[5]。

若[1]廣學,懼其繁[2],但略說[3],能知源。

在資訊更新緩慢的期間,把握統統的資訊是不成能的,也是不實際的。我們要把握的是如何學習和搜刮資訊的技能與才氣,也就是把握如何學習的體例更首要。對於紛繁龐大的資訊,能夠理清思路、大綱挈領地抓住題目本質,才氣把握題目的底子地點。

【解讀】

有古文[1],大小篆,隸草繼,不成亂[2]。

平時我們所吃的食品中,用嘴巴能辯白出來的有酸、甜、苦、辣和鹹這五種味道。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