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規_第14章 百家姓(5)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章

計宗道,字惟中,明朝弘治年間進士,任常熟知縣、衡州知府等職。英勇有為,臨事有主意,遇災歉之年,為民請命,力圖減免賦稅。

周朝大夫辛之子,派往晉國為太史,掌管晉國的史乘典冊等。厥後嗣以董為姓。春秋時史官董狐即為厥後。又有神話傳說,舜帝時有叫董父的人,長於養龍,厥後遂以董字為姓。

【姓氏發源】

談遷,字孺木,清朝海寧人,熟於曆代典故。著有《國榷》《棗林集》《北遊錄》等。

【姓氏發源】

禹之謨,字稽亭,湖南省湘村夫。1905年帶領收回粵漢鐵路活動和抵抗美貨活動,被推為長沙商會會長和教誨會長。插手聯盟會,任湖南分會會長,是該會湖南分會初創人之一。

【姓氏發源】

西周初年,相傳炎帝的後代受封於紀國(現山東紀台)。春秋後被齊國所滅,厥後嗣遂以國名紀為姓。

【名流】

【姓氏發源】

汪踦,春秋期間魯國的兒童。齊國伐魯的戰役中,他挺身保衛國度而捐軀,魯國人例外以成人之禮葬之。後以“汪踦衛國”作為兒童救國的典範事例。

伏不齊,春秋期間魯國人,孔子門生。曾任單父縣令,把單父管理得很好。孔子稱他為君子,厥後被追封為單父侯。

【名流】

【姓氏發源】

西週期間,周公旦之子茅叔,受封於茅(現山東金鄉),建立茅國,後茅國為鄒國所滅,茅國後代子孫為記念故國,就以茅為姓。

【名流】

【名流】

西周初年,周文王庶子叔鄭,受封於毛國(現陝西岐縣),世稱毛公,厥後嗣有毛氏。現存銘文最長的青銅器“毛公鼎”,即為此毛國遺物。二以邑名為姓。周文王之子明受封於毛邑(現河南宜陽),世稱伯明,厥後嗣遂以毛為姓。

源於以官名為姓。古有巫、史、祝之官(為掌管祭禮、祝禱詞的官職),厥後嗣子孫以官名祝為姓。二源於以地名為姓。西周時有祝地(現山東長清),居其地者以祝為姓。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