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候轉到光和三年七月,劉宇的安樂餬口終究告一段落,等他再次安逸下來,已經是數十年後的事了。180年7月,青州大旱,餓殍千裡,流民數十萬湧入譙郡。
安靜的日子裡,劉宇每日帶著孫琳或到縣城玩耍,或在家中憩息,無聊時便去練武場去和許褚等許氏族人練武較技,打熬力量。劉宇深知本身隻不過是力量大了些,但在武功招式上還是菜鳥,為了今後交戰疆場,他苦思冥想後代從電視、電影、另有一些地攤書上記錄的甚麼楊家槍,少林棍之類武學秘笈。想出一些便找到許褚陪練,一個月下來,倒也摸索出幾套不倫不類但另有幾分合用性的套路。隻不過苦了許褚,雖說劉宇老是能拿出很多別緻的招數使他大開眼界,但隻許檔格不準還手的規定也未免過分度了吧!孫琳卻不屑於學這些舞刀弄槍的事,倒是不時拿著許商從外郡購來的四石鐵胎弓習練一下箭技。
固然曾在史料上見過對於水災時群眾流浪失所的描述,但作為當代人,從未切身經曆過大型災害的劉宇和孫琳還是被流民的慘狀所震驚!因為流民數量龐大,譙郡存糧有限,又為防流民肇事,故而譙郡太守孔伷行文各縣製止流民入城,隻在城外設粥廠施助,同時作書請各縣富戶出糧幫手朝廷賑災。那些地主怎會甘心白白將糧食分給這些泥腿子,但礙於太守情麵,同時也不想招肇事端,便你五石,他六石的拿些陳糠爛穀出來對付了事。各地縣令也睜隻眼閉隻眼的對付,粥廠每天隻會在傍晚分發一份稀粥。一時候襤褸載道,每日餓死之人數以百計。偶然乃至呈現將已死之報酬食,十數人分食之的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