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生等人明顯早就等著這一刻,他們誇了一通孫策在南陽的新政,隨即問起了孫策籌辦甚麼時候在汝南實施屯田。南陽雖好,畢竟不是故鄉,他們還是但願在汝南屯田。汝南有完美的水利設施,隻要把地盤從那些豪強手中搶過來,屯田便能夠實施,春季就能看到收益。
孫策冇有直接反對,他問了葛生一個題目:“黃巾能和袁紹戰役共處嗎?”
孫策點點頭。“在我看來,這是上策。”
葛生等民氣動不已,卻冇有立即承諾孫策。孫策說得是好,但大師非親非故,他憑甚麼無緣無端的幫他們?萬一他和袁紹一樣,想把他們兼併了,那該如何辦?更首要的是與青州黃巾比擬,他們氣力較弱,冇甚麼信心去壓服青州黃巾。
黃巾人多勢眾,卻一向在打敗仗,不是因為黃巾兵士不可。官兵也是由淺顯百姓構成的,和黃巾軍精銳的戰力差未幾,戰役意誌乃至不如向死求生的黃巾軍兵士。他們的上風在於練習有素的將領。如何統兵作戰,淺顯人是冇有機遇學的,彆說淺顯的黃巾將領,就連大賢能師張角也是半桶水。黃巾軍具有上風兵力,卻被皇甫嵩等人敏捷擊敗,歸根到底是冇有真正合格的將領,不會兵戈。
是以,如果他們能三方聯手,互通有無,節製豫州乃至兗州並不是不成能的事。
孫策能夠擔當如許的任務,客歲全殲兩萬西涼精銳的戰績已經證瞭然他的才氣。不但如何,講武堂也能培養大量的中基層軍官,補上黃巾這虧弱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