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策不置可否。楊修偏保守,他能夠參考他的定見,卻不必順從,彆說是楊修,就算是他父親楊彪也一定清楚朝廷究竟想要甚麼。這件事還是讓張紘去談吧,他們應當會把握好標準,儘能夠地爭奪最大的好處。孫策隨即請來張紘,請他隨楊修去豫章見楊彪,參議前提,他本人臨時不見楊彪,直接去吳縣。等最後談得差未幾了,他再與楊彪見麵不遲。
楊彪一聲長歎,冷靜地點了點頭。楊修說得冇錯,孫策不重儒學,不管是古文經還是今文經,他都冇興趣。古文經、今文經爭了幾百年冇分出勝負,現在卻要並肩走向滅亡了。
“姑父放不下?”
“著書立說又豈是為稻梁謀?”楊彪歎了一口氣。“如果不能代六合立言,縱使著書千萬言,又有何益?如果隻為本身計,那邊不能居,非要來這匡廬?”
“罷了。”楊彪甩甩袖子,一聲長歎。他沉默了一會兒,“孫將軍甚麼時候能到?”
“你這書院……”楊彪抬起手,指指遠處的書院工地。“建成以後,籌辦教些甚麼?”
“不會……想不開吧?”孫策說道。他是真有些擔憂,楊彪或許有點陳腐,但他小我品德很好,可謂是德高望重,如果逼死了楊彪,即便和他冇甚麼乾係,對他來講也是一個汙點。楊彪一死,楊修起碼要守孝三年,回了弘農還會不會返來,那可就不好說了。
“你覺得我不想啊。”袁夫人不滿的瞪了一眼遠處的楊彪。“可他分歧意,我總不能讓他單獨回長安。”
“他如何能夠放得下啊。”袁夫人歎了一口氣,搖了點頭,間斷了話題。
“德祖覺得,我能得甚麼樣的賞?”
“我想是冇甚麼題目的。當然了,印行天下事一回事,能不能獲得彆人的支撐又是一回事。”
歇息了幾天,孫策精力狀況非常好,看到楊修,他眉開眼笑。楊修冇給他丟臉,有弘農楊家的名譽加持,有他本人出類拔萃的辦事才氣,他以弱冠之姿將豫章太守做得有聲有色,不但南昌令許虔對他讚不斷口,就連一貫自大的賀齊都對楊修超卓的後勤事情表示了承認。
楊彪眉心微蹙,略作思考便明白了此中的利弊。他點點頭。“這的確是一舉多得的德政,真能把書價降下來,能讀書的人就更多了,對教養百姓大為無益。”他低頭看動手中的文卷。“但是,他真能答應反對新政的文章印行天下?”
楊修接著說道:“與其逆取,不如順守。外示天下以忠,內收百姓之服,忠可得其賞,服可得其力,將軍然後能夠深耕五州,以我之不成勝,待敵之可勝,豈不比四周反擊,師老兵疲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