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單挑還是陣前對答,亦或是最實在的對罵,目標都是增加本身一方的士氣,打擊敵軍的信心。
兩軍陣中都是旗號如雲,但主將旗卻同是‘漢’字大纛。不管心中懷著甚麼動機,實際上在做些甚麼,哪怕已經兩陣對圓,廝殺期近,可從名義上來講,兩軍仍然都是漢軍。
“罷了,兵戈這類事,畢竟還是取不得巧的,傳我將令……”公孫瓚歎口氣。
“主公,王小將軍的攻心計勝利了,現在我軍氣勢如虹,何不順勢全軍壓上?”嚴綱遊移著答道。
公孫瓚的檄文中也提到了這件事,不過影響卻不大。
但是,在疆場上對罵,這件事就是大大的話柄了。
他恐怕袁紹肝火攻心,做出打動的決定來。這位主公允時從諫如流,但剛強起來也不得了,為了顏麵又或其他甚麼,哪怕是內心明知是錯的,如果冇有一個得當的台階下,他也會固執到底。
那是天子欽賜的權力!不管是權勢多大,兵力多強的諸侯,在大義名分上,都冇法與泰山軍對抗。除非……
戰前倒是無所謂,袁紹有疑慮大可漸漸相勸,但真正到了疆場上,局勢瞬息萬變,一個長久的擔擱,很能夠就會成為竄改戰局的關頭,這類批示體例,又豈能不讓他擔憂?
現在最溫馨的處所反而是兩邊的帥旗之下。兩位主將和兩邊的核心幕僚都冇參與罵戰,他們隻是跨坐在戰頓時,氣定神閒地聆聽對方在言辭上的創新。
先是一兩麵,隨即更多的戰鼓插手出去。再下一刻,數百麵大鼓同時敲響,如疾風驟雨,雷鳴閃電,一浪浪湧來,一波*炸響。固然仍然壓抑不住幽州軍的號令,但卻穩定了自家士卒的陣腳,本已降落的士氣,再次晉升起來。
在怒濤般的號令聲中,袁紹死死的盯著劈麵的軍陣,在雁行陣的右翼,兩麵大纛頂風飄蕩,完美的解釋了罵聲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