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東璧,號瀕湖,明朝醫學家,湖北蘄(今湖北省蘄春縣)人,生於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卒於神宗萬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其父李言聞世本地名醫。李時珍擔當家學,特彆正視本草,並富有實際精力,肯於向勞動聽民大眾學習。李時珍三十八歲時,被武昌的楚王召去任王府“奉祠正”,兼管良醫所事件。三年後,又被保舉上京任太病院判。太病院是專為宮廷辦事的醫療機構,當時被一些庸醫弄得烏煙瘴氣。李時珍再此隻任職了一年,便辭職回籍。李時珍曾參考曆代有關醫藥及其學術冊本八百餘種,連絡本身經曆和調查研討,窮搜博采,曆三十年,三次易稿而成《本草綱目》,為我國醫學史上一大钜著。是我國明之前藥物學的總結性钜著。在國表裡均有很高的評價,已有幾種筆墨的譯本或節譯本。另著有《瀕湖脈學》、《奇經八脈考》等書。
扁鵲
葉天士
李時珍
戰國時醫學家,其實在姓名是秦越人,又號盧醫。據人考據,約生於周威烈王十九年(公元前四O七年),卒於赧王五年(公元前三一O年)。善用“針石”、“服湯”、“熨”等治病,所著《扁鵲內經》、《外經》早佚。他為甚麼被稱為“扁鵲”呢?這是他的外號。扁鵲長於應用四診,特彆是脈診和望診來診斷疾病。《史記・扁鵲倉公傳記》中記敘了與他有關的兩個醫案:一個是用脈診的體例診斷趙子簡的病,一個是用望診的體例診斷齊桓侯的病。
字名機,東漢南陽郡涅陽(今河南省南陽縣人),約生於東漢戰役一年(150年),卒於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東漢醫學家,去官業醫,博采眾方,著《傷寒雜病論》。《傷寒雜病論》建立了故國醫學“辨證論治”的規律,它奠定了中醫治療學的根本,是我國最早的一部理法方藥具有的典範著作,初創了故國醫學辨證論治的先河;同時在製劑學方麵也有獨到之處,對後代也有深遠的影響。是以,曆代醫家無不尊張仲景為“醫聖”,故有“醫聖者,即醫中之堯舜也,榮膺此譽者,唯仲景先師。”與張仲景同期間的華佗讀了《傷寒論》後喜曰:“此真活人也”。南北朝時陶弘景說:“惟仲景一方,最為眾方之祖”。唐朝醫家孫思邈說:“江南諸師秘仲景方不傳”。可見張仲景醫方的貴重。《傷寒論》至今仍指導著臨床實際,也是醫家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