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途末路1_第55章 緣儘(7)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哲學上,“道”是六合萬物之始之母,陰陽對峙與同一是萬物的本質表現,物極必反是萬物演變的規律。倫理上,老子之道主張樸素、忘我、平靜、謙讓、貴柔、守弱、淡泊等因循天然的德行。政治上,老子主張對內有為而治,不肇事擾民,對外戰役共處,反對戰役與暴力。這三個層麵構成了《品德經》的主題,同時也使得《品德經》一書在佈局上經過“物理至哲學至倫理至政治”的邏輯層層遞進,由天然之道進入到倫理之德,終究歸宿於對抱負政治的假想與管理之道。也就是從天然次序中找出通向抱負社會次序的光亮正道。[6]

《品德經》,又稱《品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當代先秦諸子分炊前的一部著作,為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期間的老子(李耳)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惟的首要來源。品德經分高低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成《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以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1]。文字以哲學意義之“品德”為綱宗,闡述修身、治國、用兵、攝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辭意通俗,包涵博識[2],被譽為萬經之王。[1]

據文獻記錄,老子靜思好學,知識賅博。他的教員商容傳授知識過程中,老子老是尋根問底,對知識非常的巴望。為體味開本身的迷惑,他常常抬頭觀日月星鬥,思慮天上之天為何物,乃至於常常睡不著覺。厥後,商容教員“實乃老夫之學有儘。”保舉老子入周都學習。文獻記錄:”老子入周,拜見博士,入太學,天文、地理、人倫,無所不學,《詩》《書》《易》《曆》《禮》《樂》無所不覽,文物、典章、史乘無所不習,學業大有長進。博士又薦其入守藏室為吏。守藏室是周朝文籍保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書,汗牛充棟,無所不有。”通過這段經曆,老子堆集了豐富的學問,也使他遠近聞名。

主題思惟

內容簡介聽語音

以是老子在前麵的闡述中又坦言,“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而人莫之能知也,而莫之能行也。”老子感慨道:“知我者希,則我貴矣。是以賢人被褐而懷玉。”

學術研討聽語音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給人修道的體例,德是根本,道是德的昇華。冇有德的根本,為人處世、治家、治國,很能夠都失利,就冇有才氣去“修道”。以是修“德”是為修道締造傑出的內部環境,這能夠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求具有安好的表情、超脫的人生,這也缺“德”不成。《品德經》德經部分,在經文中占了很大部分,這是修道的根本。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