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湖煙霞引》是一套絕妙的洞庭劍法,可惜冇故意法練不成。 “誰說冇故意法?”莊道人道,“心法不就在你的琴聲中嗎?” 沈瑄一怔,彷彿有些明白,卻還未完整瞭解。 莊道人道:“再來一遍,好都雅我!” 莊道人又跟著沈瑄的琴聲舞起來,他舞到一半,沈瑄俄然大呼一聲:“我懂了!” 心法真的就是這琴聲,劍意與琴意相通。琴聲的節律,表示劍風的緩急;琴聲的感情,表示劍勢的趨避。高渺處靈動快速,深沉處樸拙渾厚。但是在音樂中埋冇劍術心法,這卻也是亙古未有之事。不但要學者懂武技,更須精通樂律。本來要想彈得出這曲子,就須得是琴中妙手,遑論體味此中境地。而要把音樂帶回劍術中去,又須得有深厚的武學成就,以是沈瑄若不得莊道人指導,還是想不到。 “劍中有琴,琴中有劍,劍便是琴,琴便是劍。於琴於劍,都是人間極品。如許的東西,也隻要洞庭宗的人想得出來。”莊道人歎道。 卻不知是洞庭的哪一名前輩留下瞭如許的劍法琴曲。沈瑄俄然想到一個題目,道:“劍是我練的,琴是我彈的,倘若我對琴曲的瞭解有偏差,那麼練出來的劍法也就不對。換句話說,每小我都能彈出分歧的《五湖煙霞引》曲子,也能練出分歧的劍法。那麼,這心法豈不是冇了準頭?” 莊道人道:“劍術和琴曲一樣,本來就是民氣的體驗。同一劍法,千人千麵並不希奇。”他頓了頓又道,“不過你說的有事理,琴曲畢竟太虛渺,不如筆墨落實。單靠它來決放心法內容,風險太大。” 沈瑄把“青草連波”又彈了一遍,俄然想起來了,道:“《江海不繫舟》前麵那幾句歌訣,倒和這套曲子意義符合。” 莊道人撫掌大笑道:“對了對了。那幾句話,清楚是《五湖煙霞引》的總綱。照著這幾句話,琴曲的粗心就錯不了。其他的東西,就看你小我的成就。你能體味到多少,劍法就能練很多高。” 這倒和朗吟亭中的石碑有異曲同工之妙。不過《五湖煙霞引》更加龐大,對練習者要求更高。 “看來這《五湖煙霞引》也是煙霞仆人的遺作。他倒真是了不起,留下了《江海不繫舟》這類奇書,還配了一本劍法藏著。”莊道人道。 沈瑄內心卻想,如果是那樣,《五湖煙霞引》就會和《江海不繫舟》一起留在洞庭湖,而不會呈現在葫蘆灣的藏書洞裡了。再說,他曉得祖父對操琴弄音的事情不如何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