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夷提出履約入城之議,天子交內閣共議,事關嚴峻,以武英殿大學士卓秉恬為首,計有體仁閣大學士祈雋藻,大學士賽尚阿,協辦大學士耆英列席,本來另有一個六月間授予的大學士杜受田,不過他現在出京辦差,尚未返來。除了這幾位內閣學士以外,六部堂官、大九卿、京中王公親貴也悉數到庭,再加上內廷學士,翰林院學士,弄得內閣公署中擺列得滿滿鐺鐺。
而河南道禦史,則是有稽查巡城禦史之責,是而也被人稱為‘禦史中的禦史’,在森森柏台當中,向來便隻要那最頂尖兒的人物能夠做到的。
“如果夷人執意不肯低頭行膜拜禮,則又當如何?”
“那麼,可成心向?”
眾臣接駕拜倒,天子居中而坐,滿麵東風的笑著:“都起來吧。”
有了一個領頭的,接下來發言的人就多了起來。孫瑞珍身為禮部尚書,於剛纔他話中提到的英使進京以後的儀體題目最有發言權,當下起家說道:“在我覺得,如果英使肯於低頭行膜拜禮,倒無妨允準其入京一次。正如皇上所說,我大清之繁麗,之充足,讓化外小民瞻仰以後,不能無益鼓吹教養之功嗎?”
“回皇上話,臣奉旨調集六部九卿及在京中王公大臣共商此事。因茲事體大,尚未有成論。”
自從1840年戰事以來,朝中也有人做過對英夷的體味,卻向來不很體係,更加不會如許的詳細,現在聽聞天子說得清楚透辟,一時候倒來了興趣。朝堂中一片靜悄悄,隻要天子清澈的聲音在響起:“考及高廟之事,此言當非誑語。是而朕想,既然英夷向來便有此等民風情麵,我天朝上國事不是也應當以禮相待呢?”
北都城是天子腳下,朱門巨族居多,便是仆人有像曾國藩那般矜持自守的,也難耐家奴仗勢欺人。常常有朱門家奴為爭搶車道對峙不下,相互吵得沸反盈天,誰也不讓,但是隻要聞聲一聲‘巡城禦史’來了,就立即駕車各散,不敢逗留半晌。
“謝皇上”
周祖培被曾國藩一句話問得張口結舌說不出話來,恰在此時,殿閣外有靜殿鞭聲響起:“皇上駕到”
“哦?滌生兄所言何事?”
“又,皇上成心招英使入京,其事可行與否,也要交眾公議。”卓秉恬停頓了一下,眼睛在四周人身上轉了一圈:“如果行,英使進京當行多麼禮節,也要妥當研討,總要使皇上對勁,英使甘心順服;如果不可,也要拿出一個章程來上奏天子。望諸公一秉至公,進退之際方可叫天下民氣服,讓皇上對勁。各位儘抒偉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