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嘛,說到文物古玩,這些人略識之無,說到蓋園子,這些人確是講究得很。”周委員接上了話頭,持續說道:“這些人蓋園子,圍牆基腳用石塊壘成,拿江米熬成稠漿粘合,這是仿效明太祖建南都城的做法,傳聞能夠保持千年不壞呢。”他又說:“揚州城中最馳名一座園子叫容園,隻是用來待客的廳堂,就有三十八座之多,其範圍也便能夠想見了。”
“這些人錢是有很多,卻於風雅二字,全然不諧。鹽商買書畫,真假吵嘴辯白不出來,隻要馳名流題跋的就以為是好的;買古玩更加的好笑,凡是代價貴,而古玩上有殘破的,就以為是真品。也不曉得給那些門下的清客們騙去了多少銀子。幸虧是這些人有錢,也不大在乎。”
如許一來的話,本來認購了鹽引的鹽商裡外發熱,兩端虧損,為了彌補他們的喪失,朝廷下旨意:準予這些人永占引地,稱為‘引窩’,也就是說,如果你的引地是江寧的話,則世世代代都答應你在江寧售鹽,其彆人,一概不準從中再摻一腳。這是一種一次虧損,世世大站便宜的功德,天然的,鹽引開端出售的時候,認購的非常主動。
“厥後出了個大鹽商,這小我叫安琦,字麓村,傳聞是朝鮮人,厥後投入康熙年間權臣明珠的門下,有人說,他認購鹽引的本錢都是明珠給他的。因為明珠的權勢,他行鹽無往倒黴,不數年的工夫,就成了钜富之家。”
“修一座園子就是破鈔再多,老是能夠看得見的,倒是那養護的用度,才真恰是個無底深淵。”
和他同來的是總督府派出來的兩個賣力鹽務的委員,一個姓周,一個姓王,體型都是相稱肥碩,看劉炳章如同鄉間人普通不解其故,心中好笑:“劉小兄但是心中迷惑?”
“一年是十萬兩,十年就是一百萬兩,”劉炳章一邊聽,一邊掰動手指頭算:“三十年為一世,就是三百萬兩,三世積存,就是千萬家資,這些錢可如何用啊?”
鹽商豪奢是向來就有的,疇前明開端,有一個叫袁世振的人,官職是兩淮鹽法梳理道,提創‘綱法’,是仿唐朝長於理財的遺法加以改進而成。朝廷以售出鹽引來完成鹽課的支出。換句話說,鹽引就是完稅筆據,當然,是有指定的發賣地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