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醜不成傳揚,氣憤的大臣臨時忍了。
還冇來得及歡暢大夏同一南北,結束了三百餘年的中原分裂,朝堂便墮入一種暴躁當中。
可晉王、魏王、蜀王等皇子也有兒子呢,這些莫非便不是皇孫了嗎?晉王庶宗子都七歲了,晉王另有軍功呢,也冇見天子封晉王庶宗子爵位。
“太子妃不濟事了,不靠周王靠哪個?東宮另有一個嗷嗷待哺的小郎君呢!”說的是太子四子,生出了還不久,已被封做郡公了。
這話說的便重了。
舞陽長公主與漢王妃對視一眼,皆有些諷刺好笑。皇後約莫是抵不過天子,太子妃卻當了真。
楚京已攻陷,秦王首功已得,晉王雖未得首功,也立下了很多軍功,餘下的,皆是煩瑣之事,二位殿下多留無益,快快回京方是端莊,畢竟,昭明太子薨逝後,朝廷第一要務已從江南戰況轉成了儲位之爭。
周王受昭明太子餘蔭,被天子接去了太極殿,據聞天子極喜好長孫,親身過問衣食,教誨學問,的確與昭明太子小時候一模一樣。統統都好,壞隻壞在年紀與輩分,都太小了。他的叔王們皆已長成,就連隻要十七歲的秦王都已羽翼飽滿,周王細胳膊細腿的,如何與奪目強乾的叔王們對著乾?
他另有事奉求皇後,便仍舊語氣暖和:“本不是甚麼大事,提及來還是家事,大臣們就是喜好指手畫腳。皇後既知周王無辜,無妨與命婦們說一說。大郎是個不幸的孩子,可貴還非常懂事,像極了太子,朕剛失親子,已是哀思萬分,然還要逼朕措置孫子嗎?”
天子忙去尋皇後,解釋:“不過是看大郎不幸。他纔多大,冇了父親,就是皇孫也過不好的,那日行動是朕有失,可他們不該說大郎的不是,大郎曉得甚麼,不過聽朕之命行事。”
“是時候了。”對著秦氏,皇後也冇多說。
“周王負擔一家,老是倔強些的好。”
及散宴,世人已將周王群情過了一回,皇後始終未多言,秦王妃言行,夙來是緊跟皇後的。
朝見後,中宮賜宴,宴上,舞陽長公主便道:“周王是我侄孫,我一貫珍惜,昭明太子去後,周王便脫胎換骨,無一絲過往的內疚之氣,做了一家之主的小郎君,就是能頂事。”表示周王野心不小。
朝臣的意義,周王十歲了,就不要住在太極殿了,出宮建府吧。
曾經劃一高貴的王妃,現在為奴為婢,過著寒微到極致的日子,她冇有出頭之日了,隻能苦熬,熬到油儘燈枯,熬到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