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看著俺手提的塑料袋說道:“水裡都淹不死?非要等著挨一刀~,坐著的…是吧,坐下吧。”
朝廷對吳大澂與銘安的權力乾係停止考覈後,將吳大澂由‘幫辦’改成“督辦”,使吳大澂由副角變成了當時吉林邊防的主官,既必定了吳大澂一年來的籌邊事蹟,又減弱了銘安在吉林防務中的職位,這是清未朝廷極其少有的好決定之一,也是一項非常首要的決定。
好官吳大澂到任吉林,在鬆花江沿岸增設多處船埠和渡船,使水路運輸根本連成了一體。
—————————————
人錢已俱,購器進物,吳言:“吉林無海口可通輪船,機器物料皆由營口起岸,陸路轉運1120餘裡始達吉林,較之天津、上海、金陵各機局多費運腳,機器沉重,搬運尤其吃力。”
吳大澂非常正視改良邊防軍的兵器設備,他以為‘筆墨尚古,器用尚新’,他所著練兵課本《槍法繩尺》二十五條,此中‘練槍之法有四:要眼明,手穩,心細,氣平。兼此四者,方有進益’此方法至今看來仍很精確。
‘吉林廠平銀元’真品存世希少,為銀幣保藏界十大珍幣之一,實際中網上報價高達20萬元以上天價!
當時吉林周邊更是山多林密,木料資本極其豐富,到處是大樹大林,並且鬆花江水流全境,是極少的不凍之江,砍木入江順水運,極其便當到江邊,長木成串於江麵,逆流而下入城來,這也是當時吉林一奇景。縴夫沿岸伴木引,江麵圓木順水行,大木成排又成隊,浩浩大蕩運木來。
俺今天下午早點出門…路上看到路邊一個攤位賣小活蝦,很新奇,買半斤。
以吉林城傳統的燒鍋業(釀酒業)為例:當時就有燒鍋40多座,其產銷量之大可見普通。
當時吉林糧食豐富,鬆花江水道很深,江寬水大,航道極其便當,水流四通八達,能夠直出圖們江口,南往可到大遼河,北行從黑龍江可出海…是以當時吉林是周邊糧食的首要加工集散中間。
1880年他構造構築從寧古塔至吉林城長達600裡大道,建木橋百餘,增加驛站,加強邊陲防務力量。
1882年,吉林局建局初期,鑄成‘吉林廠平銀元’正鑄‘廠平X兩(錢)’,背鑄‘吉林機器官局監製’字樣,共製5000兩而罷。
“你給我出去…哼~罵我還想……死豬老狼。”
這位攤主很會做買賣…給了俺一個小透明塑料袋裝著,還放了點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