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英雄_戊卷 第二十三章 拚命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你說的是張之洞吧。”王季同不介懷楊銳把話題扯遠。多年相處,他曉得和楊銳談事情。來硬不如來軟,來軟不如先硬後軟,如許的結果最好。以是他現在樂於陪著楊銳閒談,並且到最後回房睡覺,也冇有再談閒事。

楊銳不想把實現農稅的兩個前提展開會商,說完農稅,快速的切入鹽稅。“每年的鹽稅是多少,國會冇有伶仃列項,隻是把鹽茶歸併統計,客歲兩項收了四千六百三十一萬兩,但遵循我們查證,客歲上繳戶部的鹽稅為兩千萬兩,處所截留的在兩千三百萬兩,全部國度的鹽稅在四千三百萬兩擺佈。而用鹽的數量,稀有字記錄的官鹽發賣量在兩千七百二十六萬擔,但私鹽的數字,隻會比官鹽多,也就是說,每年的食鹽發賣在六千萬擔擺佈。

王季同之前是想在國體上挑選君憲,如此即便答覆會再如何勢大,隻要機遇恰當,改換在朝黨隻是一道聖旨罷了,因為權力合法性的底子在於皇權。但選**憲,國度權力的底子在於國會,而國會又是被答覆會代表大會節製,以是終究權力還是在集權製的答覆會中。他反對答覆會一黨專政,卻不反對楊銳畢生在朝,看上去彷彿很好的處理了題目,但是實際上卻隻是畫餅。

稅務是國度運轉的根底,滿清因為貪腐使得全部稅務體係低效。比如台灣,在甲午敗北割讓前,全部台灣的賦稅隻要八萬兩,在日本人占據台灣後,穩定動稅製稅率,收取的稅款竟然有兩百九十萬兩,翻了三百多倍。楊銳初看陳述,還覺得是上麵的人打錯了,但是詰問的成果確切如此,乃至,另有個更加嚴峻的究竟就是,因為滿清遍及是紳吏包稅製,以是在日本人來之前,底下百姓所交的稅負超越三百萬兩。這三百多萬兩除了小部分被台灣的滿清官吏貪汙以外,殘剩的全在包稅紳史的口袋裡。這真是官紳勾搭,坑國害民!

我們現在的戰略是去除苛捐冗賦,再去除耕戶地租,稅率高一些就定十二稅一,低一些就定十五稅一。按農業產值三十四億算,那麼農稅實際上能夠收到二億八千三百萬兩,實際上打八折就是兩億兩千多萬兩;如果收的輕些,十五稅一,那麼就是一億八千萬兩。如此看來,農稅定在兩億兩題目是不大的。但是前提有兩,一是土改,二是增官。”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