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天氣漸晚,嶽飛前去城中拜見李綱尚未返回,嶽雲曉得父親的風俗,隻令人做了幾樣平淡小菜,饅頭吃食也是平常,倒是好酒很有幾壇。
及至靖康六年蒲月,韓肖胃達到上京,宋軍趁著春夏之際打擊的勢頭也逐步減緩。金人多在秋高馬肥之際主攻,宋軍則守,謂之“秋防,”而宋軍打擊,則多數是在戰馬最肥胖的春際,到得隆冬擺佈,不管人馬均難接受盛暑,便是兩國停戰寢兵,療攝生息之時。
在滅除楊麼盤據後,荊襄這個四戰之地終究能騰脫手來,直接危脅唐、鄧諸州,進可取洛陽,開封,退則沿江恪守而無後顧之憂,固然打的是內戰,剿除的是叛逆的漢人農夫,其計謀意義。先人有評價曰並不在朱仙鎮大捷之下,其首要性由此可見一斑。
嶽雲與徐貴等人合力驅逐中軍,奔前跑後安設軍士,叮嚀人清算中軍父帥營帳,又命先至各軍安排飯食,讓方纔趕到的諸軍將士食手,由淩晨絕早一向忙到傍晚,累地渾身痠軟,隻感覺上陣衝殺也不及這般勞累。
先令嶽飛斥逐義兵殘存,兩萬七千餘戶儘在當場安設。給田畝種子耕牛,免三年賦稅,政事堂調派官吏,當場安撫,務使諸州在短期內規複元氣。
嶽飛所部按朝廷體例共分全軍,他本身為了批示快意,又特稟明樞府,格外多加號角,除前、中、後全軍為朝廷號角常例統統外,另有背覺、踏白、遊奕、左、右、選鋒、勝捷、破敵、水軍,共十二號角。嶽飛自領中軍,徐慶、姚政、傅選、傅慶、寇成、李道、王經等人各任統製,分領一軍。背嵬先行後,前軍並踏白、遊奕隨後,嶽飛與中軍又相隔兩今後,這才解纜,望著襄陽方向攢行。
兩湖戰事結束後,嶽飛本部原五萬部卒,收編楊麼殘部後,精選悍將強兵參軍,人數已經擴允到九萬不足,當真是兵力強大,統統宋軍各部中,唯有韓世忠一部可與比擬,天子又賜他檢校少保,清遠軍節度使一職,並命為襄陽行軍總管,算是名正言順的批示三個軍二十多的統製副統製一百多正副將地雄師。再加上聖旨明言,讓他徐圖中原,更令嶽飛及他麾下諸多大將心感奮發。
這鄉社實是鐘相發明,以五戶為一社。相互幫手耕耘,入社者先交必然份額的賦稅,然後守望互助,貧病困苦者社內諸戶一併著力互助,到秋收春耕時,則社內各戶一起出工著力,守望互助,使得境內田蠶暢旺,物業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