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上,宣府及大劃一地的戰況已經連續傳了過來,郭如克始終難忘當聽到侯大貴以死就義的動靜時趙當世那張整整截截的麵龐。
當年明軍藉助紅夷大炮在寧遠之戰中痛擊清軍,紅夷大炮一戰成名,獲得了大明朝廷的重點存眷。明廷厥後在徐光啟等官員的建議下派人去濠鏡澳向佛朗機人采購火器,並重金禮聘一批包含炮手、工匠、通事等在內的佛朗機軍事參謀往北京幫手練習火器軍隊。隨後,這批佛朗機軍事參謀受命轉赴山東登萊,幫登萊巡撫孫元化練兵。
除了八旗漢軍,服從尚可喜節製的另有正藍旗滿洲固山額真巴哈納、鑲黃旗滿洲梅勒額真阿哈尼堪等部,滿漢八旗兵馬齊備,用以包管這支清軍具有充足均衡的戰力。
想到這裡,正自入迷的郭如克腦海忽而廓清,環顧擺佈,黃沙飛塵裡,將士還是川流不斷。微微昂首,視野掠過火線無數長槍手斜靠在肩頭的槍林,漫冗長道上,有一騎逆馳而來。
“部屬此一去,有進無退。置之死地而後生,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因為知悉了侯大貴身故軍潰,本來希冀郭如克軍尋到其軍隊彙合的打算臨時調劑。考慮到宣府清軍勢大,趙當世重新分派了兵馬,將附屬於本身的石砫宣慰使馬萬年部五千人劃給郭如克統帶,加強了郭如克軍的氣力。
思路飄飛,一轉又到了與趙當世在振武衛分兵而行之時。
趙當世道:“報仇雪恥的機遇,就在麵前,全憑你我掌控。善後的事,亦不能草率。老侯是我趙營棟梁,他走了,我如折一臂。他走,也得我送他風風景光地走。”並道,“我擬向朝廷請命,追封老侯爵位。”
旁人散去,郭如克難掩悲忿神采,對趙當世道:“主公,不能讓老侯和那五千名趙營兄弟白死了。”
郭如克聽了,點了點頭,公然不出所料,清軍在宣府與大同的軍勢昌大放肆,乃至於纔到廣靈縣不久,便即將遭受野戰。
趙當世判定,清軍既然在宣府得勝,接下來必會順勢攻進大同府,或是逼降薑瓖、或是擊潰薑瓖,總之不成能讓大同府成為他們南下背後的一根釘子。故而原打算穩定,趙當世軍四萬餘兵馬趕赴大同府城將薑瓖穩住,郭如克軍兩萬餘兵馬則東出廣靈縣、蔚州一帶,威脅清軍側翼並尋機包抄厥後策應趙當世軍。
郭如克不說話,隻歎了口氣。
雖同為趙營一線將帥,但侯大貴真論起來,算是郭如克的老下級。兩人私交雖淡,但畢竟都是當初跟著趙當世從金嶺川殺出來的老兄弟,同舟共濟風風雨雨幾近十年,不管同僚之誼還是故舊之情,都不容郭如克無動於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