蚍蜉傳_71門戶(三)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來得好。”韓袞麵無神采,乃至有些冷峻,“韃子一起太順了,挫敗韃子銳氣的硬仗,就從這裡打響。”又道,“光複國土,擯除韃虜,也從這裡開端。”

阿山怕馬喇希陷陣難拔,急率數百馬軍急騁。平闊的田野上,清軍重裝馬軍伴隨各隊奔馳。這些馬軍騎士大家皆內披鐵甲、外包棉甲,戰馬大多防護全麵,且四肢健旺,速率亦甚快。人馬飛奔之際,如黑雲翳空,氣勢澎湃,更在漫天銃彈炮丸間倏忽四合,聚散無常,極其敏捷。

“韃子忍不住了。”火石嶺城城頭,王進朝俯視百十丈深山腳下攢攢前行的清軍,凝眉深吸一口氣道。

明軍撥兒馬與鳥銃手皆遭擯除,回到嶺上,清軍正麵壓力一消。仗打到這份上,有進無退,夙來自大的葉臣遭到明軍主動挑釁,亦故意給明軍個上馬威,當即重組正麵軍隊,順勢展開攻城戰。

王進朝攘甲道:“無妨,讓我部撥兒馬出戰,給韃子點色彩瞧瞧!”

不過在此前積年清軍多次破邊牆進犯大明要地的軍事行動中,因囿於寧遠與山海關一線的遼左通道難以通行,清軍隻能繞行蒙古,挑選密雲縣的古北口或薊州的喜峰口等地透入。古北口與喜峰口算是邊牆中相對間隔較近且最大的兩個口兒,但每次亦隻能容最多三萬人通過,是以清軍入口,基本分擺佈翼軍隊,各三萬人。大抵可知,兵分兩路是清軍八旗軍的最大限度,並且在包管後勤的根本上,每路兵的數量儘能夠擴大到最大,此即為清軍作戰的原則之一。

箭雨覆蓋天涯墜落如注,清軍手持藤牌貓腰在楯車後邊遁藏,葉臣不忿,叫來鑲紅旗漢軍固山額真石廷柱與正藍旗漢軍梅勒額真佟岱,要他們構造軍中統統楯車及藤牌手,緩緩推動山腰,滿洲輕甲步軍則藉著保護,操縱弓箭,居後且行且戰,慢慢反擊。同時又讓正藍旗滿洲固山額真阿山構造馬軍籌辦仰衝山腰。

阿山是滿洲虎將,曾在崇禎二年後金軍圍攻北都城的戰役中率驍騎陣殺明軍大將武經略滿桂,名噪一時。他受命帶著上千馬軍出列,卻不逞勇徑衝,而是教唆鑲紅旗蒙古固山額真馬喇希,讓他以輕騎先去摸索。

清軍哨騎四散,死力窺伺火石嶺城的明軍景象,韓袞在山嶺上瞭望,對身邊的王進朝道:“韃子雖見我軍沿嶺插遍旗號,守禦森嚴,雖不遽進,卻也不退,反而廣佈哨騎刺探,可見心甚輕我。戰陣之上,兵爭一口氣,怎能讓韃子小覷了!”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