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流伐清_第一百四十五章 相似的攻擊路線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經曆過滇省反擊戰的將領都曉得當時得勝的關頭,那便是利用了非常有效且快速的破城戰術。正因為如此,才大出了吳三桂的料想,在時候上使清軍聲援不及,在戰役中使守城之敵如甕中之鱉。

“雷州一下,我軍便打擊高州。”馬寶的目光從輿圖上高州的位置向前挪動,在新會逗留了半晌,最後諦視在廣州。固然目前遲延時候對明軍無益,但過猶不及,在仇敵救兵到來之前,必然要行動敏捷,進犯凶悍,使尚可喜象吳三桂一樣出乎料想,措手不及。

朱永興看得很清楚,隻要東征得勝,吳三桂便不大敢有異動,滇省便不會有甚麼傷害。

“隻是海軍陸戰隊的力量彷彿有些薄弱,如果蘇利舉義以後隻恪守原地,恐怕管束不敷。”吳三省對五千陸戰隊可否攻城掠地,實現對陸軍的共同,感到有些擔憂。

即便新會危在朝夕之際,尚可喜仍然不敢統兵從廣州來援,而是頓兵於三水。等候清廷所遣滿蒙軍隊達到後,方敢前去新會得救。從這些闡發中便不可貴出尚可喜所部的氣力確切大不如以往,最首要的便是連番交戰以後,“經戰之輩”已是未幾的判定。

肇慶之役時,尚可喜便一個勁兒地向清廷要求救兵;到了新會之役,尚可喜更是耽驚受怕,向清廷抱怨,說部下兵卒僅二千五百名,加上綠營兵也不過二萬之眾。“各處交戰不無毀傷,難以招募,頂補率皆南人。皆浪蕩之輩,俱非經戰之輩。比年西賊(指李定.)鴟張,兼土寇四周竊發,兵力多不成恃”。並要求清廷抽調滿蒙兵員來廣東助戰。

現在的景象有些近似。尚可喜仍然是前兩次的做法,也就是在開端並不把主力全數壓上。或者是想憑堅城先挫敵銳氣,或者是在等救兵,歸正,他還是表示出了怯於野戰的特性。

目前的情勢下,固然吳三桂、孫延齡等都心存張望,可若明軍暴露敗象,他們的態度就不好說了。

公元1661年(順治十八年,永曆十五年)玄月二十三,東征明軍攻破廉州府(今廣西合浦);玄月二十五,雄師攻入雷州府,前後占據遂溪、廉江。而此時,尚可喜所派的一部救兵由總兵由雲龍、參將吳進忠帶領,進入高州,反對明軍向東的持續打擊。

究竟上,東征的關頭確是在海上。有了製海權,戰役的主動權便把握在明軍手中。但也在如鄧耀等將領所想,水兵是為陸軍辦事的,是共同作戰。如果水兵敗了,陸上戰役能夠會艱钜,能夠會戰果有限;而如果陸軍敗了,那便是毫無所得,乃至會被清軍逼近滇省。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