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濟根,你率所部於明日反守為攻,做出決鬥的姿勢,儘量迫使仇敵采納守勢。”卓布泰持續說道:“然後,在夜裡全軍撤退,由史辛柱率部斷後。”
麵對明軍沿盤山、檯安、遼中一線的推動,清廷顯得有些束手無策。錦州清軍雖未被全殲,但突圍線路是義州、黑山、新民屯,殘兵敗將,即便搶在明軍之進步行阻擊,也很難抵擋明軍的鋒銳。
而明軍的意向不明,但行動上卻令清軍不敢再遲誤遲延,棄車保帥,或者說是斷臂求生。總之,現在不捨得部分軍隊,那全部個人都有毀滅之虞。
火銃聲、爆炸聲,刀劍入肉的噗噗聲,慘叫聲、喊殺聲,在這紛雜的聲音中,血火紛飛,不管是南兵,還是北兵,用他們的熱血和生命解釋著一個民族覺醒的力量。而這被激起出來的力量是如此強大,讓仇敵顫栗,讓仇敵顫栗。
而另一個仇敵,叛清的蒙古察哈爾等部所構成的聯軍也陣容日漲,兵進檉木牧場(現彰武縣),與附清的蒙古諸部聯軍再次展開廝殺。作為附清聯軍的主力,科爾沁右翼旗、土默特部本已喪失慘痛,抵擋不住布爾尼所率軍隊的猛攻,而翁牛特、巴林、紮魯特諸旗早已擺盪,見敗勢已定,立即先行逃離,使科爾沁右翼旗、土默特部幾近全軍淹冇。
“阿濟根,你部另有多少人馬?”卓布泰心中感喟,這些傢夥,早已冇了先人的武勇,竟無一人主動請纓,也隻好本身點名了。
在兵力已經產生傾斜竄改的環境下,明軍一發力。立時便使清軍感到吃力,防地上警訊不竭,兵力上捉襟見肘,墮入了苦苦支撐。
而對於魏君重,即便胡國柱是東北軍區的副總批示,也不敢小瞧。論軍功,人家是響鐺鐺的,從龍又早,極得聖上賞識。與晉世子李嗣興、翼國公馬自德並稱為最為但願的年青將領。而他們的缺點也恰是年青,為了擺平各方乾係,他們不能驟降低位,但領軍的實權倒是不成擺盪。
卓布泰思考了一下,指著輿圖說道:“這是我軍撤退的線路,大石橋、海州、鞍山、遼陽……這六萬多人是咱滿人最後的本錢,本帥要儘量多地帶歸去。但仇敵是必定要窮追不捨的,這便需求阻擊軍隊,隻要擋上明軍兩三天,雄師隊與仇敵能拉開間隔,憑仇敵的步兵,便很難再追逐得上。”
即便多是馬隊,撤退也不是逃竄,大家騎上馬便能揚長而去。物質、糧草要不要毀掉,仆人雜兵要不要棄之不顧,輕騎而逃的話,沿途又有冇有補給?這些都是題目,都要肯定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