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流伐清_第一百七十二章 無題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河仙、湄公兩省來歲確切打算大麵積蒔植甘蔗,估計在萬畝擺佈。”朱永興對英國人的動靜通達感到有些驚奇,臉上卻冇表示出來,而是順著這個話題說了起來,“這個時候談白糖的獨家貿易權,是否有些早呢?”

朱永興淡淡一笑,持續閱看質料。他倒不是驚奇於鄭氏個人的軍事力量,而是看到金、廈氣力超越台灣很多,如許一來,在鄭勝利歸天後,鄭經如果獲得金、廈眾將的支撐,台灣的鄭世明顯不能抵擋。如果與鄭世聯手,或者可占上風,但南海艦隊也必定有所喪失。在國戰的時候,這類內鬨需求嗎?

“隻是這――”易成還要開口再勸,朱永興已經擺手製止,岔開了話題。

“今後再說吧!”朱永興微微一笑,說道:“情勢確有很大竄改,但亦不成高傲驕傲。初至一地,大事尚未完成,便搞甚麼場麵之類的,殊不適合。”

而朱永興帶領的明政斧采納的則是截然分歧的政策,對農夫的賦稅是一降再降,並不以此作為財務支出的重點。而商稅、礦稅、鹽、茶等,全部份額倒是逐年增加。從滇省開端,冇有了官商勾搭,也就冇有了收稅的停滯。至於士大夫階層的好處,近乎是一張白紙的滇省,天然是不消太考慮的。

而聲援廣東的清軍便是一支異化軍隊,有藩兵數千、督標多少,以及綠營。這支軍隊在獲得廣州被霸占的動靜後,以為表裡夾攻的打算已冇法實現,明軍在短時候內連下重城,兵力應當很薄弱。以是,在梅州立足不前,一麵向閩省要求增兵,一麵加強城防,籌辦在此扼守住入閩流派,反對明軍的持續推動。

在地步上加稅,從費事農夫嘴裡摳食,既笨拙又低效;得之未幾,且難以耐久。而本地遷界,不但荒廢了大量冇法征稅的地盤,再加上對外貿易、鹽課、漁課、商稅等的喪失。朱永興不曉得清廷是缺錢,還是在扔錢。丟了西瓜撿芝麻,彷彿隻要這個評價最貼切了。

現在英國和荷蘭的乾係非常不好,固然英國也建立了本身的東印度公司與荷蘭的東印度公司合作。但作為厥後者,英國的權勢還冇法與荷蘭對抗。明朝的權勢已經在中南半島建立了安定的根底,不管是安南,還是廣南,都冇法與明軍相對抗。占城、暹羅也偏嚮明軍,直到目前為止,明軍還是是印度**地區(中南半島)的上風一方。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