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另一方麵講,嚐到了權力滋味的朱永興,也不會等閒放棄。哪怕你是千古名將,哪怕你是赤膽忠臣,隻要你走的路是錯的,或者跟不上我的法度,那就必定會被朱永興所丟棄。或早或晚,隻是個時候題目。
朱永興表情暢快,固然曉得彆人是吹噓恭維,但聽著就是歡暢。戴高樂嘛,戴上高帽還不樂?
此次大戰以後,明軍也有很多傷亡,但俘虜的清兵和輔兵則更多。如果全彌補出去,明軍的兵力將大大超越疇前,會有兩萬多人。
而對於清軍俘虜中的傷病,朱永興則派人極力醫治,並讓前期編入軍隊的表示較好的俘虜兵前去安撫鼓吹。為此,他還寫了很多後代政治思惟事情的方法和體例,由新建立的宣教構造學習傳達。
“諸位過譽了。”朱永興故作矜持地擺了擺手,笑道:“戰事已近序幕,也該是吾去安南的時候了。先籌辦籌辦,過個五六曰或七八曰,吾便要率隊出發。介時,雖路隔千裡,但抗清之誌,複興大明之心,卻還是一樣的堅不成摧。吾與諸位共同儘力,定要初創出一個分歧以往的新局麵。腥膻各處、板蕩危難之時,莫非不恰是吾輩建功立業,大展雄圖之曰。”
白文選和眾將起家謙謝,甚麼“滿是殿下策劃之功。”“皆是殿下甘冒矢石,身先士卒之力。”“乃是殿下所製神器之威,方能勢如破竹。”之類的讚美之語。
;
張勇留糧,不過是小恩小惠。治傷療病,倒是拯救之恩。兩下比擬,凹凸立見。除了那些親兵,被將領餵飽了,或者說是視將領為恩主,比較死塌地以外。大多數清兵隻是為了吃糧拿餉,並不是為了甚麼高貴巨大的抱負。但民氣換民氣,朱永興不信賴忘恩負義會是很多人的心機。
“是本王判定失誤,過於怯懦謹慎,方使張勇有可趁之機。”白文選起立躬身,說道:“大好情勢下未能全殲敵軍,請殿下懲罰。”
勝利以後的明軍將領竟然感到愁悶,全冇有歡樂鼓勵的氛圍,這讓朱永興既感到欣喜,又感覺這類情感需求排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