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流伐清_第一百二十七章 權臣,製裁和獎勵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媾和失利,明軍的壓力猶存,便冇法變更兵力去猛擊察哈爾部,安定布爾尼的兵變。何況,從各方麵獲得的動靜,察哈爾部與明廷已有勾搭,想毀滅他不是易事。

對此,鼇拜已經有了開端的打算並付諸了實施。那就是持續操縱蒙古諸部的分裂反麵,派出官員到漠南東部諸旗征調兵馬,比如科爾沁、阿祿科爾沁、翁牛特、巴林、敖漢、喀喇沁、土默特、紮魯特諸旗,用蒙前人打蒙前人,毀滅察哈爾部,或者將其擯除得遠遠的。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啊!”康小三重重地歎了口氣,“才過了二十多年哪,聲色犬馬,竟消磨得啥也不會乾。隻曉得養狗轉茶社,領著月例銀子。吹噓祖宗那份功績……”

“臣辭職。”遏必隆緊接著叩首退出。

國與國之間冇有永久的朋友,隻要永久的好處。用朱永興的觀點來看,這個題目也算不上甚麼。布爾尼、羅卜藏、奈曼旗郡王劄木禪、阿雜裡喇嘛、僧額渾津喇嘛、喀爾喀公垂紮布、都統晉津、副都統布達裡等發難反清,他們攻打兼併的都是蒙古部落,計謀打擊的方向直指遼東西北的義州衛,對明朝是采納了靠近的政策。隻此一點,便是可資操縱的。

滿清冇有海軍,恪守山海關不但糧道狹長、運輸困難,並且有被明軍兩棲登岸,堵截退路的傷害。依山傍海的遼西走廊,綿長的海岸線讓滿清難以抽調出充足的兵力到處設防。

有了呼應的製裁和嘉獎機製,再加上滿清頹勢難挽,有多少鐵桿蒙古盟友還會與之同舟共濟?至於察哈爾部,是用心打滿清也好,努力於兼併其他蒙古部落也罷,對明軍都是無益的。或許布爾尼忘了其先人林丹汗的經驗,就是因為兼併太狠,逼索太急,使得很多蒙古部落轉投後金。現在冇有後金了,滿清也是本身難保,那他們憑藉投奔的工具是誰,不消深想也能曉得。

“陛下――”鼇拜一拱手,不客氣地打斷了康小三的長篇大論。“急報,山海關的明軍出動了,已至廣寧前屯衛(現綏中)。”

一個寺人捧焦急報趨步進入大殿,鼇拜伸手一招,寺人躊躇了一下。便送了過來。

“嗯,皇上說得也有點事理,那玩耍嬉鬨的玩藝兒不能再要了。”鼇拜似有似無地讚了康小三一句,躬身一禮,說道:“陛下,軍務告急,臣等這便去調兵遣將,就先辭職了。”說完,他嚴肅地掃了一下殿中諸臣,回身大步走了出去。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