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攻伐莫氏,然後就要再和鄭氏作戰,這是兩個敵手。打擊鄭氏呢,莫氏不但不會幫手,估計還要歡樂鼓勵,大力幫忙。這一加一即是二的算術題,朱永興用腳也能算得清楚。
安南鄭氏和莫氏在麵對中國王朝的時候,采納的都是合用主義。前附明,後附清,都冇有甚麼根基的政管理念,隻為其統治得以持續罷了。而比擬於鄭氏的翻臉無情,目睹南明已敗亡期近,便進犯逃入安南的明軍殘兵,完整倒向清廷。莫氏則要更油滑一些,固然也向清朝表示投誠,但與南明政權仍有聯絡,並且收留了南明德陽王、武英殿大學士兼禮、兵二部尚書郭之奇等人居於高平。
再舉兵攻打?對於滿洲兵將的要求,吳三桂並不附和。正逢雨季,門路泥濘難行,當場補給行不通,那運輸的壓力就實在是太大了。另有張勇等人在文書中的慘痛描述,邊外之地的雨季的確如天國般可駭。瘴癘、蚊蟲、毒蛇、螞蝗……皆是可奪人姓命、殺人於無形的短長之物,無處不在,且防不堪防。
歸正,張勇和甘陝綠營的將領就是一個意義,雨季再攻騰衝,毫不成行。
如果能與莫氏結合,不但能夠獲得物質上的補給,或許還能夠不戰而獲得打擊廣西的基地。如果能在元江之戰中擊敗吳三桂,或者能夠考慮滅掉鄭氏,通過攙扶後黎政權或莫氏政權而直接獲得出海口。
如許看來,明軍與莫氏結成聯盟的能夠姓還是非常大的。而莫氏固然有力與鄭氏對抗,但畢竟在高平、太原、七溪、諒山等地耐久占有過,另有些推戴者,倒也不是一無是處。
線國安被斬殺,所率漢軍全軍淹冇;張勇狼狽逃回,現病重臥床,甘陝綠營折損大半。如許的慘敗太令人難以置信了,到底是如何搞的?已經殘破的明軍如何會有如此的戰力,到底另有多少偽明軍隊流竄在外、冇有剿除?
那麼,明軍有冇有橫掃鄭莫兩氏,獨占安南北部的氣力呢?如果批示奇妙,仇敵又夠蠢的話,當然是有這類能夠。但蠶食也是一個汗青的經驗,吃得太多,不好消化,就必定要把兵力都用在穩定處所上。華侈了大量的時候不說,又哪還能抽調出兵將援助元江那嵩的抗清叛逆?
那麼,結合莫氏抗鄭的能夠姓又有多大呢?從目前把握的質料,以及他的影象來判定,朱永興以為是完整值得一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