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流伐清_第四章 封賞,台灣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萬歲!”

“聖上問大王:若朝廷討伐西人,台灣可供應何種幫忙?”張維翰淡淡一笑,盯著鄭經問道。

馮錫範哽了一下,草草拱手道:“某家講錯了,請陳先生勿怪。”

鄭經起家,雙手接過聖旨,態度恭謹,心中倒是滋味龐大。固然早推測會有這麼一天,固然朱永興並未竄改台灣目前的權柄佈局,但鄭經卻清楚,朱永興不是永曆,半壁江山在握。台灣目前也隻是仰仗天時,卻還要依托大陸,已經冇有甚麼對抗的力量。

函授,算是朱永興給他們翻開了一扇門,指出了一條能夠適應軍製鼎新的晉升之路。象敘國公馬惟興如許的,也就不必因為要拉下臉麵去講武堂,跟一群年青人在一起學習而感到難堪了。

“朝廷勢大,汝要改換門庭,轉投高枝了?”馮錫範反唇相譏,“先王的知遇之恩,大王的寵遇信重,你可還記得?”

“先王曾有討伐呂宋西班牙人的設法,以報西人屠我子民之仇,不知大王可有此意?”張維翰話鋒一轉,問起了比較關頭的題目。

“蕩朔軍以崇明為基,有海軍共同,要常常出行動戰,以儘快適應並把握新兵器、新戰法。”朱永興持續說道:“戰事頻繁,去講武堂學習多有不便。朕想了個彆例,叫函授。便是由講武堂印發課本,並有期刊發行,汝等以自學為主,介時插手考覈,合格者由講武堂頒佈證書,作為晉升的一個考查前提。”

“打擊薩摩藩是必定的,占據其他倒是一定。”劉國軒思考著說道:“有琉球恭敬,又何必占薩摩藩之地?如果倭國幕府不肯甘休,戰事豈不是曠日耐久?那又何談北伐,何談安定天下。”

“陛下賢明。”魏君重是最早打仗燧生機銃,最早統領火銃軍隊的,稍一揣摩便明白了此中的關頭,“換裝火銃。必必要有呼應的軍陣調劑,並作戰術的竄改。再深一層,又觸及到炮兵的佈陣、保護。如果隻知外相,擺出的步地或許有些模樣,倒是很難充分闡揚能力。”

對於國公以上的,或者年紀較大的,或者象夏國相、胡國柱、劉體純、郝搖旗等厥後者,如果冇有些矯捷的辦法,便顯得將他們解除在外,使他們產生遲早會被講武堂出身的軍官頂替的設法。

第二天,朱永興在原皇宮的奉天殿對眾將停止封賞。各部尚書皆至,文武官員侍立丹摒之北,侍從班起居注、給事中、殿中侍禦史、尚寶卿、侍儀司官等位於殿上之東,懸刀武官位於殿上之西等等。封賞典禮搞得非常昌大,彰顯封榮之譽。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