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國相轉著眸子躊躇著,咧嘴苦笑了一下,持續說道:“賊人還,另有由傷兵轉給王爺的手劄。想來也不會有甚麼好話,末將感覺不如不看。”
“不必多禮,坐吧!”朱永興感覺金維新固然不是一個好智囊,但從他隨軍以來多次獻上管理方略,可見其功利心很強,並且所獻條陳也非常公道,授他一個大理知府,卻也能夠勝任。
因為永昌打的是毀滅戰,再加上扮裝突進軍隊攻擊驛站,斷絕通訊的行動,使得永昌被破的動靜被保密了四天。直到大理聲援永昌的清軍在半路被擊潰,動靜才由逃兵傳到大理。而大理的信使先到昆明,又緊追吳三桂雄師送信。當吳三桂因為這個不測的動靜而大發雷霆時,明軍已經兵至龍尾關下。
朱永興現在要考慮的已經是元江戰役了,他要儘量好地把握時候。聲援早了,吳三桂所部在元江能夠未遭到嚴峻喪失,畏縮歸去後氣力猶在,滇省戰局仍然不悲觀;反擊晚了,他又怕元江支撐不住,一勝一敗,成果更不好估計。但清軍如果逼近安南,明顯是朱永興所最不肯意看到的事情。
十月十四,晉王李定國先率五千人馬向東挺進,根據俘虜的供詞,想在路上伏擊或野戰擊敗前來聲援的剿撫前鎮;趙王白文選則派部將鎮朔伯吳三省率三千人馬北進上關,攻取鶴慶府;其他人馬則在大理停止長久的彌補和休整,以力再戰。
“不分民族,隻問良莠”,筆跡透出清秀之氣,明顯不是朱永興所寫,他也寫不出如許的羊毫字,但上麵卻蓋著他的印信。
“城中另有近千傷兵,皆,皆已冇法再複原交戰。”夏國相硬著頭皮上前稟報導:“末將已扣問清楚,並檢察了城池環境,仇敵明顯在城牆下預埋火藥,再棄城誘吳將軍領兵入城,然後三處轟破城牆,澎湃而入。吳將軍雖死戰不平,但寡不敵眾,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