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興點了點頭,說道:“圍三闕一,仇敵若潰敗出城,便可用馬隊追擊,輕鬆取勝。如果在城中巷戰――不當,我軍破城以後暫不必深切,以炮轟擊,震懾其膽,迫其投降。”
現在既然天然環境不答應停止隧道爆破,朱永興便決定采納大炮轟擊,再加內部爆破的體例攻破安沛。
“殿下賢明,我軍善於野戰,巷戰膠葛,怕是會增加死傷。”馬寶表示附和,還不忘恭維一句。
安插結束後,朱永興留下王旗,帶著幾十名親衛趕到東城門,親身批示攻城作戰。
正視火器,正視大炮,正視炮兵,這是穿越者基於軍事汗青的生長軌跡而構成的固有觀點。
“昔官渡之戰,袁紹曾修建樓櫓,堆土如山,用箭俯射曹營。”鄭樺倒也不是一個草包笨伯,竟然還曉得些三國故事,捋著髯毛自作聰明地自語道:“莫非明軍要仿效之?”
馬寶收回了目光,對朱永興說道:“殿下,安沛四周的仇敵根基已經被調至此城,隻要一鼓而勝,則取四周之地如探囊取物。”
“兩萬也罷,三萬也罷,不過是甕中之鱉耳。”朱永興笑著擺了擺手,算是擺脫了這個菜鳥的難堪。
“列寨陳兵是要攻城?可掘壕又是何意?”鄭樺有些利誘不解,這明軍到底是要攻,還是要圍困?看了半天,他不得方法,隻好以穩定應萬變,號令守城軍兵抓緊防備,不得鬆弛。
“聚於安沛的安南兵差未幾超越兩萬了吧?”馬寶大略地計算了一下,望向前來陳述動靜的中年人,等著他的確認。
“大人賢明。”一個安南將領立即馬屁奉上,“明軍些許伎倆,難逃大人慧眼,此戰必敗矣。”
“是啊,是啊!正值雨季,土質堅固,想築土為山,真是異想天開,愚不成及。大人深通兵法,安沛固若金湯,明軍必然铩羽而歸。”又一記馬屁奉上,鄭樺故作矜持,又將睿智通俗的目光投向城外,滿含著不屑和鄙夷。
“昔先祖有遺言:滋莫家氣運已終,黎氏答覆,乃天數也。我等宜避居他國,養成能力,屈節待時,伺其天命有所歸而後可。”莫敬耀如有所思,喃喃自語:“今黎朝名義雖正,然權歸鄭府。歡愛之士,多據樞路,其風聲氣味,與四宣寬戰役易,不能無異。兼之先祖明德、大正之政,固結於民氣者未忘。故天運既還,然民氣之向我莫氏者未儘還。通儒文士,亦常常鏟彩埋光,豈不是待我莫氏複興而應世?若明軍勢大破鄭,此誠我莫氏複興之良機也,不成失,萬不成失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