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流伐清_第九章 武聖定論,帝王痼疾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山風吹拂,撩起了李英梅的頭髮,她戀戀不捨地收回目光,穀地中的小虎帳已經騷動起來,數百新兵列隊而出,開端了練習。

“那你們還擔憂甚麼?”朱永興用手指重重點著檔案,“似這等昏君,置陷水火之萬民於不顧,隻妄圖苟安作樂,還給他留甚麼顏麵?亞聖有言:‘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之視君為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草芥,則臣之視君如寇仇’。莫非不對嗎?”

但朱永興卻感覺薑子牙和關公都分歧適成為武聖,更精確地說,是不該獲得如此尊崇的職位,或者說有一名民族豪傑更應當被欽慕,被萬世推許。那就是嶽王,嶽武穆。

最快更新,無彈窗瀏覽請。

當然,對於薑子牙、關公、嶽王,朱永興都是欽慕和敬佩的,但一個民族要倡導甚麼,要更尊崇甚麼樣的豪傑,他在心中天然有所棄取。同時,這也是向中表麵白一種政治態度,那就是毫不偏安,毫不媾和,定要直搗黃龍,光複國土。說到底,這也是從政治層麵來加以考慮,與或尊崇薑子牙,與或尊崇關公,或尊崇嶽王的那些天子差未幾的目標。

宗守義細心機考著朱永興話中的企圖,終究咬了咬牙,沉聲答道:“微臣唯陛下之命是從,願助陛下成績萬世不易之業。”

而加封關羽最努力的三個天子,一個是宋徽宗趙佶,一個是高宗趙構,另一個是明神宗趙翊鈞。趙佶一手策劃了靖康之恥,趙構為能偏安一隅而殛斃了嶽飛,朱翊鈞呢,好象是和大臣們負氣,三十年不上朝。

李英梅淡淡笑了笑,伸手接過楊衍鋒遞過來的小承擔,躊躇了一下,開口問道:“我哥他好嗎?甚麼時候能夠返來?”

將嶽廟升格為“武廟”,與文廟並列,斥資整修;封嶽王為“忠義神武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翊讚嶽聖大帝”,並鼓勵各地建嶽廟,定時奉祀香火;下旨正式定嶽王為武聖,賜與官方的承認……

宗守義想開口扣問,但到底還是知機地閉上了嘴。隨駕出巡,那是多大的光榮;伴駕暢談,又是多大的恩寵。

固然槍支幾經偷運,也不過能設備這五百來人。但從周邊的駐防清軍的人數和設備來看,於七和顧應慧都以為攻取縣城是冇有疑問的,在其他義兵的幫部下,能夠打敗駐防綠營,乃至威脅州城。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