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流伐清_第二章 無題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朱永興撫摩著隨身木牌上所刻的大事,半閉著眼睛深思很久。一樁樁,一件件,都不是輕而易舉便能完成的。並且,很能夠在本身有生之年也不能競全功。但路總要走下去,事情總要去做。

固然搞三權分立還太超前,但司法、行政的分開,倒是勢在必行。就目前的人才提拔機製,要求處所官既通刑律,又精政務,既要審案查案,又要管理處所,明顯是趕鴨子上架。

禁菸令既然不能以理服人,當然也就禁而不廢了。再加上當時明朝統治正搖搖欲墜,朝不保夕,大量南兵北伐,餬口不風俗。他們感到抽菸可驅寒避瘟,解悶提神,日不成缺。後經薊遼總督洪承疇要求,最後弛禁。今後抽菸又以“熙朝瑞品”的雅號重新風行起來了。到崇禎末年,竟生長到“雖三歲孺子,莫不食煙”的境地。

他最體貼的還是軍事,伸手拿過分好類的檔案,開端一一核閱,偶爾停下來。提筆寫上本身的定見。

隻不過朱永興采納的是寬鬆低賦、藏富於民的戰略,如果需求大量的糧草物質,卻還是要從官方存糧中采辦或假貸。

待看過戶部的統計檔案,朱永興略微鬆了口氣。固然出缺口,但能夠通過發行戰役公債,或者通過其他渠道加以處理。大江以南的光複,使海貿的貨色突然增加,瓷器、絲綢、茶葉、棉紡等商品不必再通過私運而獲得,少了中間環節,利潤更加可觀,商稅也會大幅增加。

“啟奏陛下,書院固然開了刑律科目,但光陰尚短,人才還是遠遠不敷。以是……”張煌言欲言又止,朱永興聰明睿智,但還是難以擺脫求治心切的弊端。

據考據,菸草傳入中國在16世紀下半葉至17世紀初的明朝萬積年間,到了崇禎天子時,曾多次下達過禁菸令。嚴禁蒔植、發賣、違者重處。而崇禎禁菸並未講明抽菸的風險,而是出於“吃煙”與“吃燕”諧音。北京是燕地,崇禎以為抽菸兆頭不好,不吉利。

“嗬嗬,小事一樁,郭卿不必如此。”朱永興淺笑著擺了擺手,說道:“也說不定緬甸蠻夷見有利可圖,又見我朝廷態度倔強、兵力刁悍,會效瓦刺送太上皇返國呢!”

“真是彆扭啊!”朱永興苦笑了一下,說道:“漸漸風俗吧!你看那些閣臣,方纔賜座議事的時候,不也是頻頻推讓,不敢就坐嗎?現在也風俗了,孤,嗯,朕也需求一個過程嘛!”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