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流伐清_第二十七章 攻勢與牽製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清廷對於天津地區的防備是停止過一番加固的,比如添設大沽海口海軍,南北兩岸各建炮台兩座,安設火炮四十門;在海口設置三道攔河鐵鏈,配置鐵戧,安設木柵,連成巨筏;為加強翼側的防備,又在北塘地區整修了炮台,火炮有十二門,對北塘以北的營城亦設兵戍守。

不管清廷如何想保持目前的局麵,全部計謀的上風已經轉嚮明朝,這倒是不爭的究竟。

至於其他方麵。不管是內政、交際,滿清都處於下風。對內,因為橫征暴斂而民怨沸騰;對外,周邊國度都倒向了明朝,也處於空前伶仃的狀況。

在人丁數量上,北方更是冇法與南邊比較。人少,不管是招募兵員,還是構造出產,或者是征收賦稅,便冇有南邊來得薄弱。

明軍趁勝打擊,清軍接到祖澤溥之令,略加抵當便退往淄川(現淄博)。這已經是屬於濟南府的統領,在與濟南派出的數千援兵彙合後,纔算是略微穩住了陣腳。而明軍則光複了濰縣(現濰坊),從而節製了山東內6要地通往半島地區的咽喉。

固然清廷獲得天津方麵的急奏,以為這是對山東戰事的共同,目標是管束救兵的數量,以及達到山東的時候,但仍然不敢輕視。

從資本上看,在漕運被堵截後,北方的出產環境又比南邊卑劣,糧食、食鹽等餬口物質將愈顯匱乏;而銅鐵等軍用物質,因為對倭貿易的斷絕,以及南邊產銅地區的淪陷,也冇法足額包管。這便使得滿清大量製造火炮,變得困難重重。

實在。早在天啟年間,大學士孫承宗督師薊遼時,便有與現在類似的計謀打算。以6軍為正兵,海軍為奇兵,光複遼東,這在當時是很有創見的。特彆是登6作戰,更是孫承宗光複遼東計謀之首要構成部分,其計謀構思是集結登州、萊州、天津之海軍顛末渤海、遼東灣。從遼東半島登6。上6後,先占有金、複、海、蓋四衛。再向遼陽、瀋陽打擊。

因為,放棄山東則意味著要大踏步後退,黃河(明朝前期潘季馴治河今後,黃河根基被牢固在開封,蘭考,商丘、碭山、徐州、宿遷、淮陰一線,即今之明清故道)已經不算甚麼,沿運河北退恐怕要在直隸恪守了。

這便是海軍的感化,常常不在於取很多大的戰果,隻要向仇敵證明能夠實在威脅到其關鍵之地便達到了目標。(未完待續!

如果說當時的孫承宗因為練兵未成而冇法實施他的計謀構思,那現在的明軍倒是有如許的氣力。隻要能安定膠東,使明軍有節製渤海的基地,仰仗明軍的強大海軍,便能夠進取遼東,將滿清主力困於關內。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