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流伐清_第二百四十七章 兵至衡陽,說客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章

炮聲隆隆,槍聲陣陣,喊殺震天。明清兩軍環繞著衡陽西南的虎形巢、楓樹山、張家山陣地展開了狠惡戰役。此中,張家山陣地更是清軍防地的關頭地點。

如果假裝不曉得,任“朱三太子”就這麼混著,那也是個隱患。如果被清廷偵知捕獲。會作何文章,會對明廷形成何種影響,絕對值得憂愁。

“明軍海軍強大,朝廷已有顧慮,成心加強天津防衛。”胡心水說道:“隻是賦稅不豐,築炮台、建鎮守,或者組一海軍,破鈔龐大。若南邊戰事不止,朝廷是籌措不出如此資金的。”

罷了。罷了。於誌和長歎一聲,緩緩說道:“且派人盯緊,如果能安然地將其救至盜窟,那便行動。隻是,掌控要大,不成冒險。嗯。我頓時寫封密信,派人急送舟山。”

吳應熊也不滿是廢料,傾意留意朝廷行動,“多聚奸人,散款項,交通四方”,凡大小事,他都“飛騎報聞”。 吳三桂雖身在數千裡以外,朝中一舉一動,無不瞭如指掌。

從大要看,清在入關前,就實施“滿漢一體”的政策,對滿漢文臣武將一視同仁。實在不然。凡屬撻伐,滿族貴族掌兵權,當局六部領袖,皆以滿官為頭。處於普通職位的漢官,清廷還可放心,但身處顯位又把握軍隊的漢姑息分歧了。既要用他們,還賜與需求的監督和節製,表現了清廷對漢官漢將政策的兩重性。采納留子(或支屬)於京師的體例,就是對他們最好的節製。

再往深裡想,這個“朱三太子”可覺得彆人救出,但原魯王係的最好不要沾邊。不然,岷殿下會作何想?是否會狐疑這是魯王。或者張煌言搞出的詭計。把這個燙手山芋扔到他手上,看他是殺是留?殺則自損申明,不殺則不好措置。

張夫人從速接過,翻開閱看,看著看著又流下淚來。

用盾牌兵作保護的火槍兵兩翼展開,向著崖上對準射擊,壓抑清軍的抵當。一千多名新降贛兵收回龐大的號令,扛著雲梯,揮動著刀槍,衝了上去。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