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軍中將領卻不如吳三桂那樣想。贏利很舒暢,家眷也安設下來,麵對越來越強的明軍。為了小我,為了支屬。言戰者寥寥無幾。與此相反,抱有複明反清之誌的人卻越來越多,比如吳三桂的半子胡國柱,便“時以規覆宗國(指明)相磨礪”,陰結李本琛、夏國相、方光琛、張國柱,互為羽翼。從思惟上逐步向吳三桂滲入,影響他,以備有朝一日歸正起兵,建功立業。
“如果江浙大力聲援,或令耿藩撤退以保氣力,靖南王想必不會落到這個了局?”方光琛在旁陰陰地說道,挑拔的意義並不非常隱晦。
“這麼說,殿下之策可行?”高應雷聽得情勢如此悲觀,不由得喜上眉梢。
“明軍越來越強勢,王爺當早做籌算啊!”方光琛鋪墊事情做完,開端停止本色性的勸說。
“殿下,這多數督府——”易成欲言又止,望著朱永興。
方光琛明白了吳三桂的意義,這邊把吳應熊從京師偷出來,那邊又送進明軍口裡,豈不但剩下了一條路可走?這個吳三桂呀,為甚麼一到大事臨頭,老是缺那麼一份斷交。為甚麼非要“善持兩端”,擺佈逢源,總想著進退有據。
“將軍,這大事您想得如何了?”老幕僚孟春第回擊關上房門,對著愁眉不展的孫延齡說道。
讖語一一應驗,切確地令民氣驚,鬼神之說也不是虛幻妄言。自此今後。吳三桂的心結便再難明開,常常胡思亂想,竟生不出再與朱永興作戰的心機。質子尚在京師,不到萬不得已,總要儘量保全他的性命。投降明朝,吳三桂又諸多顧慮。深恐行差走錯。
與清諜有勾搭的能夠隻是少數官員,多數官員都被矇在鼓裏,隻是為一己之私,或者真的是忠於皇上。李定國很清楚。但卻不能,也不想為某些人擺脫辯白。畢竟不管是出於何種來由,他們要達到的目標大抵不異,成果也是大同小異。
“難!”李定國搖著頭,用手比劃了一下。說道:“還是海軍,踞舟山、崇明,隨時可威脅江浙本地州縣,清軍必不敢等閒動兵。”
“殿下可虛以委蛇,等那萊王不在了,再作計算。”易成提出了本身的建議。
“待過些光陰,或禁,或休,還不是將軍作主。”孟春第暗自嘲笑,嘴上卻說著欣喜孫延齡的話,以撤銷他的疑慮。
在貴州招兵買馬,以氣力自雄的打算因為清廷的狐疑和節製糧餉。以及貴州人丁未幾,且飽經戰亂而困難多多。與明軍暗通款曲,私運茶葉和瓷器,倒賣食鹽,是賺了很多錢,但財產明顯不是吳三桂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