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他們兩個都是畢生隻讀一部論語的冬烘也就罷了,劉伯溫的話對他們不會產生任何影響。恰好這兩位還都是博覽群書,學富五車。都清楚的記得漢末那場長達數十年的大動亂,給中原帶來了多麼的災害。
朱重九固然讀書少,但左有施耐庵,右有羅貫中兩位大神,身後還帶著個兩腳書廚老丈人祿鯤,倒也不至於過分露怯。幾句酬酢過後,就順利跟三個客人熟絡了起來。
但細究起來,用這兩個字又冇甚麼大錯。周時,將守禮義之族人稱為,“諸華,諸夏”。而不通禮節的蠻族,則稱為“四夷”。他朱重九既然造了大元朝的反,當然不會再認同蒙前人也是中原正統。故而拿中原遺民身份自居,亦何嘗不成。
第二百八十五章天年(中)
如此一來,倒又讓劉伯溫、章溢和宋克三人刮目相看。心中各自暗道:“這朱重九固然讀書少,卻也豁達漂亮,身上很有幾分當年漢高之風。如若能一向如此,一定成不了大事。我輩先幫手了他,再將拉他回到正路便是。總好過幫手了個楚霸王之流,最後落個抱恨而終的了局!”(注1)注1:漢高,漢高祖劉邦。傳聞是農夫出身,粗鄙無文,最後卻憑著蕭何張良等人的幫手,乾掉了世家貴族出身的項羽。
就如許過了明天冇明天,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誰能包管,他哪天不會把鐘給撞破了?不會把統統跟隨者和治下百姓,十足給帶入萬丈深淵?
宋克年紀遠比章溢輕,又親身構造過人馬造大元朝的反,以是表示也遠比後者利落。略微躊躇了一下,就再度橫下心來,大聲迴應道,“清源兄言重了,宋某這裡哪會有甚麼顧慮?總之不過一條命,能為擯除韃虜而死,百死不悔。至於厥後之事,那自有先人來管。宋某現在,卻得空想得更多!”
這句話,說得比先前那句順暢很多。章溢、宋克和劉伯溫三個,也終究都緩過了口氣來,上前重新跟他見禮。
這番話,說得又是令人哭笑不得。遺民兩個字,是指前朝留下的百姓,或者遺老遺少。而南宋亡國至今已經七十餘年,那裡另有甚麼遺民?!何況朱重九以遺民自居,也應當是大宋遺民,如何能用“中原”二字。
朱佛子親身登門求賢來了,放在當代,這就是標準的國士之禮。信陵君訪侯贏、朱亥,不過如此。而侯、朱二人,受了信陵君如此禮遇以後,也隻能將以死相報了。不然,就會淪為全天下人的笑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