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東西方均有很多人看好中國即將崛起,堅信以中國之豐富物產,如能主動竄改,則“成為天下最大強國,雄視東西洋,流行四鄰,當非至難之也”。但宗方小太郎對此不覺得然,以為這是“見其形而下未見其形而上者”,察看一個國度也和察看人一樣,該搶先“洞察其親信”,然後再“及其形體”。他眼中的中國固然大要上在不竭鼎新和進步,但“如同老屋廢廈加以裝點”,經不起大風地動之災。當時中國最聞名的鼎新者和國務活動家李鴻章就自嘲為“大清朝這座破屋的裱糊匠”,可算是兩人有共同說話。
在這方麵,闡發最為深切的,是宗方小太郎。甲午戰役發作後,宗方小太郎對其上一年草就的闡發陳述《中國局勢之偏向》停止了全麵的點竄。他起首闡發中國的年財務支出獨一9074萬兩銀子外加523萬石米(作者注:清廷在1893和1894年兩年的財務支出均在8300萬兩擺佈),以中國之大,這是很不班配的。據他實際調查,官方的實際稅賦是此大要歲入額之四倍,並且此類“定額以外之支出,一錢不入國庫,均為處所官吏所私有”。他以為,中國向來賄賂之風騷行,處所官肆意刮削公眾膏血,逞其私慾。是以雍正帝時始設養廉銀,隨官位之尊卑於俸給以外另行支給,擬以此根絕其收斂之弊。但滾滾之勢,非戔戔製法所能禁遏。時至本日,“'養廉'二字實已孤負雍正之深意,官吏舞弊之勢日見減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