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世我是指揮官_番外章個人對SD雙方在戰鬥中優勢和劣勢看法。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1943年5月,這些派往北非的增救兵隊全數灰飛煙滅,有靠近1/4的坦克和設備補給在運輸過程中被盟軍水兵擊沉,白白華侈了貴重的資本,喪失了3個裝甲師和1個裝甲擲彈兵師,規複這些喪失,還需求占用新的資本。

但S軍卻喪失了1540輛kv係列重型坦克中的940輛,占總數的61%,3131輛T-34中型坦克也喪失了2331輛,占總數的74%。(這些數字質料是在穀歌瀏覽器上找的,海內很難找。)

這一章是獻給一向看這本書的二戰迷們,感激你們一向以來的伴隨。

1942年國防軍在東線喪失了約莫2382輛坦克,此中包含293輛2號、429輛38t,1261輛3號和389輛4號坦克。

但兩邊有一個共同缺點。

D軍與S軍在職員傷亡比達到7:1乃至更高,如在哈爾科夫、克裡米亞和頓河河灣,S軍最好的裝甲軍隊癱瘓了好幾個月,讓D軍打到伏爾加河和高加索。

對突擊炮越來越高的正視程度,再加上出產新型虎式坦克,使裝甲軍隊日趨承擔起防備角色,誇大火力和防護超越了戰術矯捷性。

固然維亞切斯拉夫-馬雷舍夫儘力讓S聯產業部分儘能夠多的製造坦克,但僅獨一更多或更好的坦克是不敷的。

————

S軍還必須增加坦克軍隊中的電台數量,以便更好節製和批示軍隊,1941年幾近每次S軍的坦克反擊都會因為批示節製體係的缺點而分崩離析。

冇有後勤的保障,冇法維繫裝甲作戰,貧乏練習,因此軍隊在戰役中表示卑劣,一觸即潰,這是1941年~1942年S軍作戰得勝的底子啟事。

另一項首要的出產決策是阿道夫於1942年六月公佈了號令,因為鎢質料完善,穿甲彈將不再利用鎢,現有的庫存必須上交。

D國國防軍發明,海內的後備營替補職員彌補普通戰役喪失形成的空缺已經夠難,很難再簡樸的複製經曆豐富的連長、排長和士官。

團體而言,在1941年,D國國防軍在東線接受了職員傷亡,此中裝甲軍隊占了27%。

到1942年底,D國坦克手們開端接管新型坦克,較之敵手已在必然程度上占有上風。

而S軍在實際上能夠打贏一場對D國的耗損戰,但並不即是S軍能夠打贏一場在耗損上與D國不對等的戰役。

究竟上,北非這一主要疆場,吸引了大量的D國增救兵隊,使其冇法派往S聯。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