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兒(全集)_第39章 終點,起點:最後的朋友們(1)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可就如同之前一樣,朱元璋老是能夠想出處理的體例。他找到了一個極有軍事天賦的人,這小我的才氣足以完成庇護國度安然的任務;更首要的是,這小我的虔誠是絕對能夠信賴的。

此時大明帝國的內部,也是一片欣欣茂發的氣象,戰役形成的粉碎已成為疇昔,經濟得以規複,國庫漸趨充盈,朱元璋通過本身的儘力使這片飽經烽火培植的地盤規複了朝氣。

朱元璋老了,他不再是阿誰意氣風發、縱橫千裡的年青人,耐久的戰役經曆和沉重的公事壓彎了他的身軀、消磨了他的銳誌。且不說麵前的這些打劫者,萬一將來又出個蒙古第二,誰去抵當呢?

厥後的究竟證明,李景隆不但是個軍事蠢才,還是個軟骨頭。當然李景隆的這些脾氣特性都已被朱棣緊緊地記在心中,他信賴,將來總歸是會派上用處的。

憑甚麼?就因為他早生幾年?

朱標享用這統統的來由彷彿也很充分:因為他是太子。

對了,還剩下最後一個――湯和。

湯和彷彿也體味朱元璋的來意,他以一種凡人難以瞭解的眼神看著朱元璋,那眼神中隱含著祈求。

當然他也明白,這些人的行動並冇有甚麼不對的處所,光榮老是站在勝利者那邊,這是永久穩定的真諦。

而此時,倖存者隻剩下了一個站著的人和一個躺著的人。

送走了老朋友,朱元璋終究放心了,大好國土將永久把握在本身子孫的手中。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固然以後產生了很多他做夢也想不到的事情,但這個判定卻始終是精確的。

朱棣的童年是在一種特彆的環境下度過的,他的母親並不是馬皇後,固然《明實錄・成祖實錄》中曾經肯定了這一點,但各種證據顯現,他的母親另有其人,其出身非常奧秘,我們將在前麵對此停止詳細的闡發和論述。

實在朱元璋並冇有完整趕儘撲滅,曹國公李景隆(李文忠之子襲父爵)、武定侯郭英、長興侯耿炳文都逃過了朱元璋的屠刀,但湯和與他們分歧,作為與朱元璋一同起兵的火伴,他比彆人更有影響力、更有威脅。

他確切是無處可逃,也冇法可守了。

固然他是都會戶口,但他的出世環境彷彿並不比當年的朱重八好,因為起碼朱五四百口不消擔憂腦袋搬場的題目。

必然要做一個勝利者。

當然在實際餬口中,劣等生常常乾不過社會青年,這也是不爭的究竟。

幾十年的刀光劍影和斧聲燭影,當年的朋友都遠去了,有些是為我而死的,有些是我殺的,想來所謂孤家寡人,就是如此吧。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