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謀生手冊_第一五零章 掛戚家軍的牛頭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不,本錢我不缺,雖說我家裡還欠著南明先生很多債務,但南明先生說過不急著還,我手頭還不足錢,程公子更是私房錢就稀有千兩的有錢人,如何會需求各位拿出血戰多年的積儲?”汪孚林見戚良神采一下子和緩了下來,他方纔直言不諱地說道,“但我想用戚家軍的名義。”

汪孚林見戚良明白,程乃軒不明白,少不得對這個養尊處優的大師公子解釋了一下。明朝倉儲分為三種。南京北京有太倉和京通倉,而運河各地則有水次倉,這都屬於朝廷,由朝廷派專人統領的,和處所無關。而處所的倉儲軌製,則是常平倉、預備倉和社倉、義倉。常平倉源遠流長,從漢朝就開端了,說白了就是為了平抑糧價用的,災年賣出,豐年買入,在疇前各朝各代很風行,在明朝卻並非各州縣都設。而社倉和義倉,是在碰到災荒時施助哀鴻用的,官府當作派分子一樣到大戶家裡硬讓人家樂輸,因為大多數時候有出無進,以是式微得更早。

這下子,大家齊刷刷轉頭看對岸,見那邊廂依罕見個男人正在穿衣服,開端叫喚的女人想起最後瞥見汪孚林身邊彷彿另有小我,這下子便有些將信將疑了。故意急的人從速上橋往劈麵趕,比及他急倉促返來,手上還抱著一疊折得整整齊齊的衣服,背麵還跟著一個小廝,恰是葉青龍。

“預備倉?”

呸,誰如果今後再說你誠懇。我非劈麵戳穿你不成!

固然這一個小小的插曲成了鬆明山村和西溪南村兩邊鄉民茶餘飯後的一大話題,但對於汪孚林以及戚家軍這些將兵而言,無疑卻拉近了乾係。特彆是對於自家戚百戶和汪小官人之間的小小過節,幾個真正誠懇的老卒想到汪孚林還借了屋子給他們,另有些過意不去,私底下竟是代替戚良來賠不是。汪孚林倒也不為己甚,卻藉機刺探了一下戚良的功勞,公然聽到了一番傳奇。

聽到戚良又改回了之前阿誰熟絡的稱呼,還找了個絕佳的藉口,汪孚林曉得其他的話就不消多說,這就算是變相同意了。戚良下頭那些老卒對其非常佩服,接下來要做的,僅僅是去壓服葉縣尊罷了。因而,他就拽了一把要發問的程乃軒,打了個哈哈說:“西溪南乃是歙縣最充足的村之一,彆的就是南溪南。明日有空,我帶各位去南溪南好好轉一圈!”

之前,汪孚林是想到夏稅以後,另有一場秋糧危急。汪孚林就決定未雨綢繆,也算是為歙縣鄉民謀個福利,這才籌算打一打預備倉的主張。他的打算是,既然現在收稅都收銀子,而鄉民得賣糧換銀子,因而要蒙受米行糧店的壓價剝削,那麼,就按照分撥到各裡的夏稅秋糧所要交的銀錢數額,由預備倉拿出銀子本錢,遵循每裡應納的夏稅秋糧數量。收儲相稱於夏稅秋糧數額的糧食,然後在春季播種缺糧的時候把糧食賣出去。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