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清軍困於這崇山峻嶺之間,使其能力龐大的紅衣大炮無用武之地。
將疆場選定在洛陽與登封之間的軒轅關、嵩山、少室山以及箕山一帶。
開雲軍都統吳初見狀,上前拱手道:“都帥,末將覺得,當務之急乃是我軍需搶在清軍之前,超出登封,進駐洛陽。
嶽鎮邦微微昂首,目光通俗,一字一頓地吐出兩個字:“北京!”
調向雲軍、澤雲軍作為北路軍,前出懷慶府,暫由孫明遠統領,從側翼管束清軍。
他命令將郭紹與楊彪的兩個團合編為汝雲軍,郭紹代理都同一職,楊彪代理副都統。
吳初話音剛落,向雲軍都統孫明遠也出列接話:“都帥,末將附議吳都統之策。
末將之策,乃是以地形為依托,主守輔攻,耗損敵軍有生力量。”
這場戰役,絕非一朝一夕能夠結束,他正欲采取孫明遠所言的“拖”字訣,與清軍打一場耐久戰。
楊彪此言一出,郭紹等數位將領紛繁出列附議,皆以為此舉可加強兵力,晉升防備力量。
但是,萬物皆有其馬腳,清軍亦不例外。
不求速戰持久,但求耐久遲延,此乃末將之方略。”
屆時,我軍可在火線操縱地形上風,死死拖住敵軍法度,同時調派精銳之師繞道火線,堵截其糧草補給線。
此言一出,世人紛繁點頭,又有好幾名官員和將領出列反對,一時候,竟無一人附議嶽鎮邦的發起。
並提出開釋他的五弟劉洪禮,以此表白我方合作之誠意。”
周雲心中暗自衡量,感覺現在不宜在內部停止大範圍軍事變更,以免擾亂前期對處所的經心打算。
攻其必救之處,如此必能起到圍魏救趙之效,打亂清軍擺設,減緩正麵疆場之壓力。”
調開雲軍、歸雲軍、汝雲軍作為中路軍,前出登封,由周雲親身帶領,正麵迎擊清軍。
汝寧知府李真見狀,上前一步稟道:“都帥,受副帥方纔所言開導,下官考慮可否派人前去南陽府,與劉洪起商討共同抵當多鐸雄師之事?
如此這般,漸漸與其周旋,令其進退維穀,墮入僵局,直至將其拖得精疲力竭,不攻自破。
很久,一名將領率先回過神來,出列辯駁道:“此舉千萬不成!臨時非論我軍可否勝利打入北京,單說過後清軍惱羞成怒,必將全數重視力集合於我軍,如此局麵,絕非我軍現下所能應對。”
李岩、蘇崇賢、李仲卿、張瑃、喬伯庸、劉良佐、王琦等各地知府知州紛繁出列附議,一時候,世人皆被這股連合抗敵的熱忱所傳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