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時候以後,君臣二人的對話終究告一段落,葉思文臨走前,朱由檢叮嚀道:“愛卿,你歸去將本日將本日朕於你所議之事,寫出一份詳細的條陳秘呈於朕,牢記。”
“十年以上的大旱?你肯定嗎?”朱由檢感覺本身有點眩暈。
朱由檢俄然笑了起來,道:“愛卿,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啊!‘攘外必先安內’好!說得好!朝中大臣整天說西邊的流賊是癬疥之癖,癬疥之癖,實在朕曉得,後金遠遠冇有流賊可駭,流賊纔是大明朝最大的威脅啊!”
“為何如許說?”朱由檢問道。
“嗯!流賊的題目處理了,你且說說朕該如何應對朝中的黨爭。”朱由檢迫不及待的問道,他感覺本身真的找到治世能臣,有點小鎮靜。
朱由檢密切的拍了拍葉思文的肩膀,道:“愛卿,自從朕即位以來,你是第一個和朕說實話的人,也是第一個敢對朕說實話的人。 ”
葉思文道:“以是微臣以為,一堵不如一疏,既然堵不住,那就不堵,他們要爭,就讓他們爭好了。正所謂鷸蚌相爭,漁翁得利,陛下你要做漁翁,居中製衡。”
“你感覺新黨,有誰帶領能夠讓朕放心?”朱由檢笑眯眯的問道。
“製衡!”
朱由檢很有些自大的說:“他們覺得朕不曉得嗎?實在朕甚麼都曉得,流賊之害,不在於他們的戰役力有多強,而在於他粉碎了大明朝內部的安寧,剿不堪剿,讓人如芒在背,一刻也不得安寧,更不要說騰脫手來抵抗外族入侵了。”
“哦!那悠長之計是甚麼?”朱由檢很有興趣的問道。
對後金的政策由接不當協變成臨時媾和;對流賊的政策由果斷剿除變成剿撫並用,以撫為主,隻懲惡,從者免罪,並且安撫流民,興建水利,從底子上處理流賊的題目;對黨爭的政策由果斷打擊變成疏堵連絡,從中製衡。這三條後代評價甚高、影響了帝國運氣的三個決策就在這座涼亭裡,由兩個涉世未深,卻充滿大誌壯誌的年青人製定出來,他們當時一個隻要二十二歲,而另一個隻要十九歲。
葉思文反問:“陛下感覺有嗎?”
朱由檢皺著眉頭問道:“你心中有甚麼打算嗎?”
“請稟陛下,微臣惶恐,微臣人微言輕,又過於年青,恐怕難以擔負此等重擔,還望陛下另覓合適的人選。”葉思文做出一副惶恐的模樣。
朱由檢笑笑,道:“生我者父母,知我者大伴也!”
朱由檢點了點頭,道:“對,如果冇有大旱,人們都有飯吃,誰情願冒著殺頭的罪名去當流賊?你說說,對於流賊,你有甚麼好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