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之禮啊孫之禮,莫非到了這時候你還想複出嗎?”楊嗣昌不屑的笑了笑,把手中的戰報投進了身邊的火籠,渺渺的青煙升起,這份戰報在火籠中變成了灰燼。
楊嗣昌放下了這份來自青州的戰報,又拿起了彆的一份戰報,這份戰報倒是揚州送來的,上麵有揚州知府、前任禮部尚書孫之禮、兵馬守備趙捷的署名,在這份戰報上則是與宋興和送來的戰報截然分歧,戰報上稱在前些日子倭寇來襲,兵馬守備趙捷率兵奮力抵當,揚州知府古壽居中批示,而前任禮部尚書孫之禮調劑恰當,終究大破倭寇,但青州客軍龐剛卻趁揚州將士不備搶走倭寇首級以及各種緝獲,並打傷趙捷後揚長而去如此.........
站在最前麵的楊嗣昌趁機昂首看了一眼崇禎天子,這位現年僅二十五歲的大明君主麵色並不是太好,本來應當是安康紅潤的神采因為太多的熬夜而變得有些慘白,眼圈閃現出淡淡的玄色,導致本來還算漂亮的臉龐暴露了一股老氣橫秋的感受,他的眉頭同時風俗性的皺著看來還在為浩繁的壞動靜而煩惱。
這時,一名寺人拖著尖細的聲音喊道:“眾卿有事啟奏,無事退朝!”
當“官街鼓”響起時,百官們已經遵循本身的官銜站好了位子,遵循文官靠左武官靠右的法則,身為兵部尚書的楊嗣昌就站在右邊第一個位子上,這裡也是離天子比來的位置之一。
重新拿起了青州的戰報,楊嗣昌提起筆在龐剛的名字上劃了一個圈,喃喃的說道:“莫非這個龐剛真的有如此本領,能以兩百步兵大破三百倭寇嗎?若果然是如此倒也不失為一員良將,隻是此子如此英勇怎會隻是戔戔一名百戶呢?”
“哦!另有此事?”公然崇禎聽後大喜,問道:“那名百戶叫甚麼名字?多大了?是何出身啊?”
早有籌辦的楊嗣昌從速趁機說道:“這點臣已有了一個開端的章程,對於那名百戶臣已經下文擢升他為靈山衛千戶,賞紋銀一千兩,綢緞二十匹,而對批示有方的青州都批示使則賞紋銀兩千兩,在本年的評價考覈上定為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