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邊軍一小兵_第136章 火器之威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盧象升將手中的火銃交給身邊的親將陳安,陳安愛不釋手地撫摩這隻鳥銃,左看右看,盧象升的幾個弟弟也是一同圍上旁觀,東路參將張國威與東路遊擊毛镔也在旁探頭探腦。

輕易炸膛,又輕易啞火,以是在大明北地,鳥銃不如三眼銃受歡迎也就在道理當中。就是舜鄉堡的火銃,製造得再精美,常日火銃的啞火率也達到一成。這還是夏天與清兵作戰,如果是在秋夏季候,舜鄉軍手上的火銃能力更要大大減弱了。

震耳欲聾的齊射聲一陣響過一陣,這隊火銃兵順次停止三輪火銃射擊後,火線直立的豐富木板己是一塊不見,嗆人的硝煙味到處滿盈,火線難以視目。

王鬥道:“火器隻能阻敵,要擊退奴賊,還需靠將士必死之決計,常日技藝的練習。”

如果膽量小點的敵軍,見舜鄉堡長槍兵如許氣勢洶洶的衝來,氣勢上先矮了三分,怕難以擋住他們的一槍之合。紀世維看得神采有些白,東路參將與遊擊也感覺舜鄉堡的軍士殺氣太重。

“放!”

萬曆三十四年的《兵錄》曾有談:“三眼銃與鳥嘴銃,鳥嘴在南多用而北罕用,三眼在北多用在南少。此為何哉?北方地北風冷,鳥嘴必用手擊,常力不易,一旦火門開而風甚猛,信藥已先吹去,用輾信易壞火門,一放而虜騎如風至,執之拒敵甚為不便。此三眼銃一杆三銃,每銃著鉛子二三個,伺敵三十步內對準而放,一炮三放其聲不斷,無有不中。虜馬至則執此銃以代悶棍,虜鐵盔鐵甲,雖利刃不能入,唯以此銃擊之,故於北方鳥銃、三眼銃有此之彆。”

剛纔盧象升見王鬥采取三層射擊戰術,實在現在大明軍中遍及利用三層火器射擊戰術,這個不奇特。乃至定裝紙筒彈藥也冇引發盧象升多大驚奇,大明的火器兵,多是采取火藥與彈丸定量分裝,隻不過一個用竹筒,一個將火藥與彈丸包在一起,不過這個思路能夠鑒戒。

在南門外,王鬥略略說了說當時的攻防戰,他重點說那些死在舜鄉堡下的百姓,他道:“戰後,卑職將這些義民收殮,就葬在舜堡南麵的釜山腳下,卑職為她們建了墳塚,又修建了一座古刹。”

陳安俄然對王鬥見禮道:“王千戶,某有一事不明。還望指教。”

他道:“奴賊多披兩層,乃至三層重甲,彈丸太小,難以突破他們身上披的重甲。”

在王鬥前麵,韓朝哨中一隊火銃兵正分三層射擊,前兩排蹲立,後排站立。此時射擊的恰是後排,他們射擊後,從身上背的油包彈藥袋中取出一根定裝紙筒彈藥,再次快速裝填彈藥。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