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止,不得無禮,這是縣太爺的老太爺!”帶來的衙役大聲說著,又走到唐赫章麵前施禮問安。
“修路修路,本年都拉了三次壯丁了,還不敷修路嗎?”有白叟氣憤地喊道。
而被官兵嗬叱鞭打的那群人,一條繩索將他們像串螞蚱一樣串著,正從山上漸漸走下來。
邊上的官兵一個推開婦人,另一個對那男孩連連揮鞭,“歸去,!快歸去!”
那官兵掙了一下冇擺脫,就想抬腳揣。
唐赫章還想再說。
軍不管政,政不管軍,他畢竟不像那些差役,不受縣衙統領。
有白叟略微行動遲緩,邊上催趕的官兵毫不躊躇就會揮鞭擯除。
“人手不敷,當然得快點修好!”一個官兵大聲說著,又開端趕人走路。
唐赫章看著麵前的好景色欣喜時,前麵俄然模糊傳來一片喧鬨聲,隨後那聲音越來越大。
“回老太爺的話,這些人先關到縣衙去。”衙役恭敬地回道。
“上麵有令,因為蘭江潰堤門路損毀,得儘快修複!這些人是去修路的!”那被問到的官兵看唐赫章穿著不凡,氣度過人,戴著文士巾,還算客氣地答覆。
他交遊廣又急公好義,遊用時見到百姓冤枉事,代寫狀紙、代人鳴冤的嘉話,傳播很多。
從青州入蜀中,坐船在蘭江登陸後,第一個縣就是山陽縣。唐鶴年剛來山陽就任時,唐赫章想看看蜀中風景,曾來遊曆過兩次。
“我說你這老頭,你當本身是欽差啊?”一個差役不耐煩了,過來推人,“逛逛走,不要擔擱我們辦差!”
他們沿著石板路轉了兩個彎,就看到了一片慌亂氣象。山腳下一群官兵和衙役,手裡拿著鞭子或棍棒,正在趕人行走。
“你們先跟著這些官兵們到縣衙去,莫要再吃麪前虧。”唐赫章熟知情麵油滑,勸了那些白叟孩子一句。
“彆打了,我兒子才十一歲啊,差爺,他隻是個子高些,他才十一歲啊……”婦人肉痛得抓住鞭子哭求。
唐赫章的大儒之名,既是因為他學問過人,也是大師對彆品德的推許。
所謂儒者,學問上遍閱經籍,治學上精思踐履,為人上鐵肩道義。
唐大老爺唐鶴年在蜀中的山陽縣做縣令。
“少羅嗦!我們也是受命行事,你們彆攔著了,快讓開。”那差役抬腳將老婦人踢開,拖了繩索像拖牲口一樣的趕人走。
山腳下圍著婦人或年紀幼小的孩子,正看著那群人哭叫著爹或孩子,臉上神情哀思,想要上前又不敢上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