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光啟很有些難過的說道:“是啊,此次一彆也不知何日再見,我們已經說好,明日去城外青丘小遊,吟詩作畫,傳聞坤瑜你的畫技也是不錯,就跟著一起吧。”
“二位師父所做之事乃是冒籍,不知承平府那邊但是辦理安妥了?”
陳繼儒說的有點繞,但關坤瑜一聽就明白了,說這麼多有甚麼意義!?四個字不就全處理了麼――高考移民!
承平府,程度夠低,名額也夠多,交通還便利,是以一貫是南直隸士子的首要冒籍地。至於王衡挑選順天府鄉試嚴格來講並非冒籍,而是因為他老爹王錫爵正在北京做大官,遵循規定,南北兩京的京官後輩能夠“依親官吏”。
“依親官吏”的目標是製止這些大小在兩京長大讀書但籍貫卻並非在此的京官後輩到處馳驅,便利他們直接於順天府和應天府應鄉試,王衡固然並非久居都城,但一樣能夠享用這等候遇。至於其他處所官員就冇有這等福利了,畢竟鄉試的時候本地官員也是要參與出來的,如果這些官員的後輩也插手測驗,總會有瓜田李下之嫌。
陳繼儒點頭:“想來當是如此了。也罷,也罷,為師便與你好生說道說道好了。此次我等商討以後,皆以為應天府鄉試會聚南直隸精英,而南直隸實乃文風鼎盛之地,飽學之士如過江之鯽,不成勝數。而鄉試落第者名額有限,若想於應天府鄉試得中難如登天!
哦,不,在明朝,高考移民被叫做冒籍!
關坤瑜有點暈:“二位師父……你們說的到底是甚麼意義,我如何越聽越暈呢?”
關坤瑜奇特道:“我們鬆江府的秀才莫非不是應當去應天府考的麼?直隸之地鄉試於兩京,這應當無錯啊。”
如果說南直隸一帶想要落第一百分你得考個九十五六分才行的話,承平府一帶你隻要六非常以上就很有但願了,七非常以上那是十拿九穩!至於更偏僻一帶的處所比方廣西一代,這裡的程度更慘,三四非常的程度就OK!隻不過廣西的科舉名額是比來纔有的,之前廣西考生都是就近去其他省測驗,以是名額非常少,並不很合適冒籍。
“不知兩位師父科考之事安排安妥了麼,何日去應天府趕考呢?不若帶上弟子一起去瞧瞧。”
並且和當代大不不異的是,明朝對“高考移民”的態度明文規定上是要嚴懲,但實際上倒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不但查處數量極少,並且懲罰極輕,免除已經獲得的科名,做回淺顯百姓已經屬於重罰了,明文規定中所敘及的發充膳夫、械繫解京等嚴罰則幾近冇有落實在任何一個冒籍者身上。史載的一些因冒籍而嚴懲的不利蛋實在是因彆的罪名受罰,冒籍的罪名隻不過是個充數的幌子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