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春秋_仙氣橫溢紫羅蘭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郭氏從自家孩子們很小的時候就教誨他們,絕對不成以怠惰,必然要養成勤奮節約的好風俗。伉儷倆固然把兩雙後代似為心肝寶貝,但卻絕對不嬌生慣養他們。是以,耿家的孩子們一個比一個勤奮能刻苦。郭氏常常掛在嘴邊上的一句話就是“勤謹,勤謹,衣飯隨身;懶起懶坐,吃不上!”。就是這麼一句再儉樸不過的大俗話,厥後竟然成了本地鄉民們的口頭禪,並且一向傳播至今。

當年,因為戰亂和匪患的啟事,耿老爹並冇有完成本身做買賣起家的弘遠抱負。他加起來在內裡的天下裡一共闖蕩了近十年,也曾經前後兩次與人合股做起過日雜和糖果一類的小本買賣,但因為不竭地蒙受一些惡棍兵痞和無端匪患的騷擾,以是全都冇有能夠耐久做得下去。厥後,看看老父親年齡已高,作為獨子的他彆無挑選,隻能是清算行囊返回故鄉,辛苦種田奉侍父母,繼而就娶妻生子了。現在,他看著本身日趨長大成人的孩子們,再次出門的設法一次又一次地萌發、放棄,再萌發、再放棄。畢竟,故鄉難離啊!再說了,當年本身闊彆故鄉單獨去外埠餬口是為了遁藏兵患,而眼下尚屬承平亂世,有地種,有賢妻,有敬愛的孩子們。正所謂“三畝地盤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在阿誰年代,中國北方的農夫大多是如許想的。

院落的南麵是幾間簡易平房。此中,靠院門兒的一間是驢圈,最西頭的一間是茅房。其他部分則豆割為一小一大兩個房間。在小間裡收存有各種大小耕具,以及不常用的桌椅板凳等傢夥什兒。大間則是柴火間。在這個房間裡除了整齊碼放著大量乾透了的柴火以外,靠近門口的一個角落裡,還堆放著一些上好的塊兒炭,一個搗炭錘子黑頭黑腦地擱在那兒;在另一個角落裡則摞著一些夏季裡取暖火爐裡燒的大塊兒焦炭,以及三個用淡紅色膠泥捏製的,帶有木頭框架的火爐子。在火爐子的中間,斜立著三條粗長的捅火棍,還擱著火鏟、火剪,以及鐵皮小簸箕,等等。

辛苦奮作一天以後的爹孃,必然會讓本身的孩子們每天晚餐後的時候,都是在讀書認字和歌聲與歡笑聲中度過的。每當晚餐後孃在堂屋的燈下做針線活兒的時候,爹就會在另一個屋子裡點上一盞特彆敞亮的油燈,或是教孩子們讀謄寫字,或是拉起二胡,吹起笛子,讓孩子們在美好的音樂聲中歡愉地遐想。偶然候,他會乾脆給孩子們來一段古戲清唱;並且在演唱的同時,還會將戲曲內的鼓點板眼也惟妙惟肖地仿照出來,讓孩子們情不自禁地沉寂在音樂的天下中,不知不覺間獲得了耿老爹的“真傳”。天長日久,凡是爹會讀、會寫、會拉、會唱的,他們也都學會了,並且偶然還會彆出機杼地講出一個風趣的故事,隨口說出來一大段兒饒有興趣兒的數來寶,編一段自創的快板書、唱一曲自編自演的打油詩……是以,耿老爹對峙以為,本身的孩子們實在是可貴的可塑之材!常常與老婆提起,要帶孩子們走出州裡,到內裡的天下闖一闖,就如本身年青的時候一樣。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