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春秋_題鴨蘭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百口人重新團聚的日子會在多少個月圓以後呢?

(胡想在心不放棄,耿老爹決定下江南;行期定在中秋後,伉儷二人細籌辦。)

目睹的就到八月十五了。

所謂的“供月”典禮,是本地人祖祖輩輩傳播下來的一種風俗了。每當八月十五早晨月圓之時,家家戶戶都會在當院兒裡安設一張桌子,桌子正中擺上一盤月餅,四周擺滿本地統統的各色生果。當玉輪升到約莫45度的高度時,百口人就圍坐在桌子的四周,由家裡的長輩或者女仆人唸唸有詞地恭請“月兒爺爺”咀嚼這滿桌子的月餅生果。然後,大師瞻仰天空中的一輪明月,虔誠地雙手合十許一個願。當然,某些人家的“供月”典禮還要龐大一些,年紀大的人乃至還會燒紙叩首甚麼的。當“供月”典禮結束以後,大師方纔氣夠鎮靜地隨便享用這些已經先由“月兒爺爺”咀嚼過的月餅和生果。

耿正和耿英除了捨不得娘和mm以外,還想著密切無間的火伴……

從明天開端,耿家將耐久天隔兩方。父子四個將要出門向南浪跡天涯,隻留下郭氏帶著年幼的耿蘭來支撐這個大水災以後艱钜的家。

甚麼時候才氣再見到他(她)?

月圓月月有,中秋年年到。但是,在那一年的八月十五這個本應當非常歡樂喜慶的節日裡,耿老爹一家除了年幼的耿蘭和還貪玩兒不諳時勢的樸重以外,其他四人誰都歡愉不起來。

老話說,“天旱禾早熟,早熟少收成”。那一年,本來繁忙而略顯冗長的秋收很快就結束了,但耿老爹伉儷倆卻閒不下來,內心邊更是如同打翻了五味瓶。在耿老爹的一再對峙下,郭氏終究點頭了,同意讓丈夫帶上三個大一些的娃兒外出闖蕩去討餬口贏利。

俗話說,好出門兒不如歹在家。郭氏擔憂的是,在此後冗長的日子裡,這父子四個將會流散到那裡去落腳餬口,會碰到哪些艱钜和困苦……

耿老爹放心不下的是,家裡就郭氏一人單獨支撐,家裡的、地裡的活兒都得她本身乾,還得拉扯年幼的耿蘭漸漸長大……

到現在,固然時候已經疇昔將近2o年了,但那位店掌櫃說過的這一番話卻一向響在耿老爹的耳旁。因其間他就暗自決定,乾脆這第一步就奔那邊去哇。不過,到底是否真得就去那邊安身,還得邊走邊看了。因為聽那店掌櫃的意義,這要真去那富庶繁華的武漢三鎮的話,路途還實在是有些個太悠遠呢。以是,他隻能奉告老婆,不必牽掛他父子們,他們是往南走的。而越是往南邊兒走,氣候就會越和緩一些,餬口前提也會越好。比及餬口穩定下來,他就想體例捎手劄返來。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