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5年,恰是全天下鋼材代價最低的時候,美國海內現在的出產才氣多餘,淺顯鋼材代價每噸隻要十一二美圓擺佈,炮用鋼的代價也不貴。這類代價低迷要一向持續到第一次天下大戰。
丁汝昌此行是為了甚麼事,石雲高興裡很清楚。就是為了炮彈。但話還是要說,該走的門路還是要走。
“彆說120口徑。隻要有合適的炮鋼,就算是12英寸口徑的火炮,我也能整出來。江南廠也能造12英寸口徑的火炮,但是代價高貴,比起外購冇有涓滴上風。”劉義守身為兵工部分的賣力人,對這方麵的環境知之甚深。
石雲開想說的是,華人的人丁固然多,但冇有一名是無用的。
甲午一戰的成果充分表白了“堅船利炮”的精確性。
黃海一戰,鄧世昌、林長生、黃建勳、林履中戰死,方伯謙被處斬,北洋海軍將領已去大半,現在終究輪到丁汝昌、林泰曾、劉步蟾等人。
“12英寸的都能造?那乾嗎現在隻造75口徑的?”石雲開不滿。
“冇有需求,柳京本地多山,造出來大口徑火炮也是無用,反而是75炮利用更加便利。你看石文錦的120炮,每次出動起碼要10匹馬,還需求差未幾五十小我同時合作,挪動起來還相稱艱钜。反而是我們的75炮,兩匹馬拉著就馳驅如飛,告急狀況下還能分化,七八小我抬著就能跑,豈不比大口徑火炮好用的多?”劉義守辯駁。
“嗬嗬,如果能處理,愚兄何必捨近求遠。”丁汝昌點頭苦笑,充滿了舊事不堪回顧的落寞:“江南廠前年就能出產120毫米速射炮,福州船政局十年前就能出產鐵甲艦,但怎奈辦理混亂、弊端橫生。自產的代價竟然比采辦的代價還要貴,乃至於呈現了‘造不如買、買不如租’的奇談怪論。至於天津廠,不提也罷,他們出產的炮彈。符合規格的不過是十之二三,哪怕是這十之二三,也僅僅是能打出去,至於打出去以後能不能爆,爆炸的能力有多大,隻能聽天由命。”
要說清當局也算是明白海防的意義,但終因權屬不明,兵力分離,終究落個四大皆空的地步。
“既如此,就請兄長在柳京住上兩日,等小弟先扣問下動靜,過兩日給兄長回話可好?”石雲開冇把話說滿,留下必然餘地。
事有輕重緩急,先處理能不能出產的題目,然後在漸漸摸索進步質量,這不失為一個好門路。歸正柳京的軍隊現在還冇有305毫米口徑的大炮。先拿北洋海軍來練手也是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