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中堂大人也是這麼以為,那麼我以為我們已經達成了一個共鳴,我們會開釋在戰役中俘獲的貴方俘虜,同時也請中堂大性命令交還被貴方扣押的我方職員。”伊藤博文抓住機遇,發起兩邊互換俘虜。
在這一點上,伊藤博文不肯意拉扯太長時候。每過一天,就會有很多戰俘因為得不到有效救治而悲慘死去,伊藤博文想先把人弄返來,然後再漸漸談。
會場中間是一張橢圓形的長桌,清日兩邊代表相對而坐,英法美德俄等國的代表坐在另一張長桌上。
第二天,構和正式開端。
即使是被逼到了構和桌上,伊藤博文還在玩弄說話,想要極力掙回點麵子。這也難怪,清國事有先例的,早在中法戰役期間,法國人就在構和桌上拿到了疆場上冇有獲得的東西,日本人現在又想複製那一幕。
在英、法、美、德、俄五國公使的見證下,清國北洋大臣李鴻章和日本輔弼伊藤博文握手問好,然後兩邊一起步入會場。
清國軍人尚能稱得上威武,鼻青臉腫的日本軍人就形象不佳,共同著他們矮小細弱的身材,以及舉頭挺胸就差挺腳尖還是夠不到清軍肩膀的身高,說他們“威武”實在是不大合適。
在註釋中,凱瑟琳寫道:產生在東方的這場戰役,與其說是宗主國和從屬國之間的交兵,不如說是舊有固執權勢和新興權勢之間的一次對話。此次對話冇有勝利者,清帝國作為宗主國,固然冇有輸掉戰役,在必然程度上保護了本身的莊嚴,但同時也透露了清帝國本身的題目,此中最嚴峻的,莫過於喪失了在遠東地區的掌控力。日本作為一個新興國度,固然冇能博得戰役,撕破清帝國最後的遮羞布,但卻揭穿了清帝外洋強中乾的本質,擺脫了千年屬國的身份,今後在遠東地區,有了話語的權力。
“伊藤先生所謂的‘日方人士’不知是指的甚麼人?清國向來冇有無端扣押過日方人士,不知伊藤先生的所謂‘虐待’又從何提及。”李鴻章固然年紀一大把,腦筋還是很清楚的。
“這一點我不否定,但是我不以為這是人道危急。有日軍傷員因病故去,這一點我不否定,但是滅亡啟事卻不是像伊藤先生所說的虐待,而是因為傷勢太重無藥可醫。不但日軍傷員是如許,我們的傷員也是如許,每一天都有人死去,每一天都會給一個家庭帶去沉重的打擊,正因如此,我們現在纔會坐在這裡,為了儘快結束這場無謂的戰役而儘力。”李鴻章據理力圖,不肯在任何一個方麵落到下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