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世棟梁_第四十八章 效率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一粒粒光彩奪目的珍珠,實在是無數人血淚凝固而成。

對於李笠而言,無所謂,因為要不了幾年,侯景之亂髮作,天下大亂,烽煙四起,誰還顧得上捕撈珍珠?

河蚌的產珠率很低,以是即便捕撈量大,但這些河蚌當中,到底能取出多少珍珠,絕大多數人都不曉得。

“起網嘍!!”

但概率較低,偶爾發明珍珠,成色好的更少。

這是人道的扭曲,還是品德的淪喪?

“從速的,籌辦好,一會要泊岸卸貨了!”

我禍害了這麼多河蚌,會不會有河蚌娘子前來尋仇?

采珠需求身強力壯的人,而曆代朝廷對珍珠的需求很大,因而處所官用儘統統手腕,逼迫本地住民下海采珠,無數家庭為此家破人亡。

李笠看了一眼數十步外的岸邊,隻見岸上遍及林木,鬱鬱蔥蔥,不時有驚鳥飛起,直沖天涯。

湖麵,數艘帆船排著橫隊,乘流行駛,船尾艙門大開,起重橫梁上拖曳著粗碩的麻繩,麻繩的一頭浸入湖水當中,在水麵劃出一道道陳跡。

李笠和村裡其彆人一樣,在湖裡打漁時,也會時不時撈上河蚌,然後滿懷等候的開蚌,祈求老天保佑,河蚌裡有珍珠。

從下網以後,船的飛行速率垂垂變慢,李笠昂首看看船帆,卻見麻布所製船帆已經鼓囊囊,都滿了風。

秦漢之際,彙集海珠的體例極其原始,采珠人丁銜尖刀,腰間繫長繩,光著身子潛入海底,尋覓珠貝。

現在,李三郎竟然為虎作倀,當起珠官,禍害鄉裡,逼迫無數百姓捕撈河蚌、彙集河珠。

即便有了“耙采”、“筐采”等技術,采珠人的傷亡率還是很高。

偶然能夠在一枚河蚌裡發明幾粒珍珠,但成色都很差,底子就不值錢。

這就是漁民的哀思,不管是打漁捕撈各種水產,還是彙集河珠,略不留意,就會抱病身亡。

從本年開端,每年,珠署要上繳少府寺河珠一萬粒,然後,李笠小我要貢獻徐驎珍珠一千粒。

如許的做法,簡樸鹵莽又有效,卻近似於竭澤而漁,幾次耙采的水域,大小河蚌被捕撈殆儘,數量銳減。

聽著海員們的歡聲笑語,李笠俄然冒出一個動機:

寒冬時節,頻繁入水、出水很輕易著涼,染上風寒,一旦得病,意味著一個壯勞動力命不久矣,而為了治病,還會破鈔大量財帛,拖垮家裡。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